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注释

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而是自作聪明之意。 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 文:条文、法则。 属:归属、适从。 见素抱朴: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是同义词。 绝学无忧: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道德经(第二十章)

〔老子〕 〔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老子〕 〔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老子〕 〔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老子〕 〔周〕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老子〕 〔周〕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道德经(第十八章)

〔老子〕 〔周〕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七章)

〔老子〕 〔周〕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 〔周〕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五章)

〔老子〕 〔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第十四章)

〔老子〕 〔周〕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