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病传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炙、熨、刺、□、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

将尽行之乎?

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愿闻病之变化,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可得闻乎?

歧伯曰:要乎哉问。

道,昭乎其如日醒。

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

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曰:何谓日醒?

歧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黄帝曰:何谓夜瞑?

歧伯曰:喑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黄帝曰:大气入藏奈何?

歧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蚤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

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

冬,鸡鸣。

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间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黄帝说:我从夫子这里学习了九种针法,也私下研究了各种方术,有些是导引、行气、乔、摩、炙、熨、刺、□、饮药之中的一种,我可以单独运用吗?还是应该全部都用一遍?岐伯说:各种方术是众人共同掌握的,不是一个人能够全部掌握的。 黄帝说:这叫做守一勿失,万事都尽到位。现在我已经了解了阴阳之间的关键、虚实之理、失衡之过、可治之方法,我想知道疾病的变化、淫传绝败而无法治愈的情况,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这个问题问得好。道理像阳光明亮,知道了就像从迷惑中解脱出来,像从醉酒中清醒。 黄帝问:什么叫做夜瞑?岐伯说:就像一片寂静无声,没有形状,头发散乱,气血不畅,淫邪泛滥,血脉不通,大气进入内腑,腹痛下淫有可能致死,无法致生。 黄帝问:大气进入内腑怎么办?岐伯说:疾病首先在心脏发作,一天后传到肺脏,三天后传到肝脏,五天后传到脾脏,三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半夜;夏天是正午;疾病首先在肺脏发作,三天后传到肝脏,一天后传到脾脏,五天后传到胃,十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日落;夏天是日出;疾病首先在肝脏发作,三天后传到脾脏,五天后传到胃,三天后传到肾脏,三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日落;夏天是早餐;疾病首先在脾脏发作,一天后传到胃,两天后传到肾脏,三天后传到腰、膀胱,十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人定;夏天是午餐;疾病首先在胃发作,五天后传到肾脏,三天后传到腰膀胱,五天后传到心脏,两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半夜;夏天是中午;疾病首先在肾脏发作,三天后传到腰、膀胱,三天后传到心脏,三天后传到小肠,三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黎明;夏天是傍晚;疾病首先在膀胱发作,五天后传到肾脏,一天后传到小肠,一天后传到心脏,两天还没好,就死亡;冬天是鸡叫;夏天是傍晚。各种疾病按照顺序相互传承,像这样的情况都有一个死亡期限,不能刺穿。只有相隔一个脏腑,或者相隔两个、三个、四个脏腑的情况下,才可以上针治疗。



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

〔王冰〕 〔唐〕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

歧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

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歧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甚饥,则梦取。

甚饱,则梦予。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写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邱山烟火。

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

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客于脾,则梦见邱陵、大泽、坏屋、风雨。

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客于膀胱,则梦游行。

客于胃,则梦饮食。

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

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

客于阴器,则梦接内。

客于项,则梦斩首。

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

客于股肱,则梦礼拜起。

客于胞,则梦溲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王冰〕 〔唐〕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

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

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

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

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征,其味苦。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

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

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荥。

时主夏刺输。

音主长夏,长夏刺经。

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

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黄帝内经·灵枢·外揣

〔王冰〕 〔唐〕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

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

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

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

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王冰〕 〔唐〕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

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愿闻其故。

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

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

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问!

请论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

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

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

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

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

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渍而漉。

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扤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

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

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

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

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之不坚也?

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

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此言其浑然者。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

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

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

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

皮肤薄而其肉无□,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

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

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

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

愿闻其时。

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

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

〔王冰〕 〔唐〕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榖,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

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

愿闻其故。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

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

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难开以言。

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

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

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

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

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

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

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

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

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

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引季胁而痛。

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

脾坚,则脏安难伤。

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

脾端正,则和利难伤。

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

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

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

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

肾坚,则不病腰背痛。

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肾端正,则和利难伤。

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

粗理者,心大。

无够骷者,心高。

骼骷小、短举者,心下。

骼骷长者,心下坚。

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

骼骷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够骷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

粗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张胁者,肺下。

好肩背厚者,肺坚。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厚者,肺端正。

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

粗理者,肝大。

广胸反骹者,肝高。

合胁兔骹者,肝下。

胸胁好者,肝坚。

胁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

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

唇下纵者,脾下。

唇坚者,脾坚。

唇大而不坚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

粗理者,肾大。

高耳者,肾高。

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

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

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黄帝曰:善。

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

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

愿闻其故。

歧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

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于扰。

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

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脏皆坚者,无病。

五脏皆高者,不离于病。

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覆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

歧伯曰:肺应皮。

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

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

皮急者,大肠急而短。

皮滑者,大肠直。

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

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

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

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

肉胭糜者,胃薄。

胃不坚。

肉胭小而糜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胭不坚者,胃缓。

肉胭无小里累者,胃急。

肉胭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

爪薄色红者,胆薄。

爪坚色青者,胆急。

爪濡色赤者,胆缓。

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

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

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

〔王冰〕 〔唐〕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

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歧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

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

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

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已主右手之少阳。

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

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

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其于五藏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奈何?

歧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

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甲乙、木、主春。

春者苍色,主肝。

肝者,足厥阴也。

令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

歧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阴阳,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

〔王冰〕 〔唐〕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

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为一,则天下为一矣!

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

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歧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气,上出于口。

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

其浊者,独下行诸经。

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黄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黄帝内经·灵枢·血结论

〔王冰〕 〔唐〕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

血出而射者,何也?

血少黑而浊者,何也?

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

发针而肿者,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

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

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

愿闻其故?

歧伯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

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不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万全也。

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

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

〔王冰〕 〔唐〕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

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

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生之乎?

歧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歧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

循堀决卫,而经可通也。

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日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广肩腋、项肉、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而取与。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歧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

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歧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

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歧伯曰:血清、气浊,疾写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歧伯曰:血浊、气涩,疾写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歧伯曰:不然。

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藏六府皆禀焉!

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

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其下者并行少阴之经,渗三阴。

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

歧伯曰:五官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

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

〔王冰〕 〔唐〕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

愿闻其五使当安出?

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歧伯曰:脉出于气口,色出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必当治里。

帝曰:善!

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歧伯曰:五官以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

见此者,刺之必已。

如是之人者,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

黄帝曰:愿闻五官?

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脾之官也。

舌者,心之官也。

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曰:以官何候?

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肝病者,眦青。

脾病者,唇黄。

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在?

五色安见?

其常色殆者如何?

歧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墻,墻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

况加疾哉!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歧伯曰: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