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小女孩方才到六岁,区分不了灵巧愚拙。 黄昏她在正堂前面,学着大人膜拜新月。


注释

幼女:指年纪非常小的女孩 未知:不知道 向夜:指日暮时分。向,接近、将近。 拜新月:古代习俗。


简介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鍾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幼女词》这首五言古诗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幹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幹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乾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弋阳访古

〔施肩吾〕 〔唐〕

行逢葛溪水,不见葛仙人。

空抛青竹杖,咒作葛陂神。

幽居乐

〔施肩吾〕 〔唐〕

万籁不在耳,寂寥心境清。

无妨数茎竹,时有萧萧声。

湘川怀古

〔施肩吾〕 〔唐〕

湘水终日流,湘妃昔时哭。

美色已成尘,泪痕犹在竹。

寒夜

〔施肩吾〕 〔唐〕

三复招隐吟,不知寒夜深。

看看西来月,移到青天心。

湘竹词

〔施肩吾〕 〔唐〕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

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惜花

〔施肩吾〕 〔唐〕

落尽万株红,无人解系风。

今朝芳径里,惆怅锦机空。

送端上人游天台

〔施肩吾〕 〔唐〕

师今欲向天台去,来说天台意最真。

溪过石桥为险处,路逢毛褐是真人。

云边望字钟声远,雪里寻僧脚迹新。

只可且论经夏别,莫教琪树两回春。

上礼部侍郎陈情

〔施肩吾〕 〔唐〕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赠边将

〔施肩吾〕 〔唐〕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时把阵图看。

送人

〔施肩吾〕 〔唐〕

见说南行偏不易,中途莫忘寄书频。

凌空瘴气堕飞鸟,解语山魈恼病人。

闽县绿娥能引客,泉州乌药好防身。

异花奇竹分明看,待汝归来画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