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记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

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

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

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

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

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

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

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幹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绝顶。

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为之。

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

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

西则连山宛宛而去。

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

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

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

楼心穴板,上置井床辘轳,悬繘汲河。

凭栏槛,凉风飘洒,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

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馀步,至右谷,下视窈然。

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蹐步以渡。

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

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

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末炉,其状莫穷。

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

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

若床,若几,若屏。

可席,可凭,可倚。

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

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

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

东南山腹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以眺河山之胜。

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

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

同游者,杨景瑞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出河津县县城西门,向西北上走过三十里地,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东边和西边都是层层的山冈和高高的山峰,横排着直插向云霄。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冲来,到了这儿,山脉中断了,河水流过来。两岸的陡岩面对面地竖立着,伟大的夏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突出。 从东南山根起在岩石上凿出洞眼、架起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搭成一条栈道,盘旋着往山上去。靠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够得上两三亩方圆,石头多,泥土少。居中有座禹王庙,叫做明德宫,规模十分壮丽。到大殿前参拜,默念到夏禹的丰功伟绩,肃然起敬了好半天。院子里有好多青松和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树根排开岩石泥土,突起延伸,互相连结着,稀疏的枝条和稠密的叶子接搭着遮住阳光,树皮树幹苍老挺直、一股高傲劲儿,形象很坚定的样子,好像一些勇士各据一方,争持着不肯让步。 庙门外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孤零零地从河心里高高插起。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没法使用木料,全部用砖头砌成。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叫人疑心石头顶峰也像在晃动。掉头向北看那巨大的峡谷,朱红的岩石,苍翠的石壁,吐出云朵,飘过烟雾,散开就满明朗,合拢马上阴暗下来,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西面是山连着山曲曲折折延伸过去。向东望那座最大的山,黑压压的和天一样高。向南见到浩荡的河流、汹涌的波浪,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和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那风里的满帆和浪里的大船,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又不见了。华山、潼关以及陕西、河南的许多山,好像都在眼前。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致啊! 顺着山路,从顶峰东面下山。有一处凿开石崖,用木头交叉架搭,悬空造起一座水楼。水楼中心在地板上开了个洞,洞上安着井架和绞车,挂下一根绳索向河里打水。倚靠在那栏杆边,清凉的风飘洒过来,就像传说里列御寇驾着天风在半空中站着。又从水楼北边沿着山路往禹王庙后面走过一百多步,就到了右面山沟边,向下面望,深得望不见底。东边背靠大山,西边面对黄河,山沟从南到北离开丈把远,上面横搭着一根老树桩,算是桥梁,脚尖挨脚跟地走过桥去。山沟北面二百步光景,有座小庙,匾上写着“后土祠”。北山山峰笔陡地高起来,山根一直连到河边。这就走尽了后土祠东边的山路。有座山洞,空荡荡像一间大厅。倒挂着的石钟乳长长短短,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翅膀,有的像兽嘴,有的像肝脏肺脏,有的像赘瘤,有的像古鼎拖着三只脚,有的像一整套的编钟,又像玉坯子还没有车开,又像矿石还没有下熔炉,它的形状真没法说齐全。高处的泉水滴在石头上,咚咚地发出响声。洞下面石块横七竖八地散布着,卧倒的,歪斜的,竖起的;像床铺的,像茶几的,像屏风的,可以坐,可以扶,可以靠。洞里气候凉阴阴的,即使是大伏天,也不觉得闷热,只叫人心神感到凄清、肌肉里透着寒意,不能够多耽搁。重又打老树桩桥上走过明德宫左边,踏着石头台阶上去。东南山腰上面有座道院,地势跟临思阁高低差不多,也可以从那儿远望到黄河和龙门山一带的好风景。这就从石头台阶下来走向栈道,到黄河边上看了往来的渡船,才沿着东山回去。 时间是宣德元年五月二十五。同游的人有杨景端。


注释

龙门:即禹门口,在今陕西韩城东北、山西河津西北,黄河两岸峭壁,河流奔泻直下。黄河两岸都有龙门山。该文所写为河东的龙门山。 河津县:即今山西河津市。 西郭门:西城门。 “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句:形容龙门山高而广。天汉,银河。 大河:黄河。 山断河出:谓龙门山在黄河处中断,河水从断口流出。 俨(yǎn)立:森严而整齐地立着。 神禹:即夏禹。传说夏禹曾奉虞舜之命治洪水。后人感其治水之功,所成称神禹。 疏凿:疏通、开凿。 劳:功劳。 “神禹疏凿之劳”句:传说是禹把龙门山中间凿开,黄河方才得以流过。作者认为禹治水的功劳中,以开凿龙门最为艰巨,所以下句说“于此为大”。 穴岩:在岩石上凿洞。穴,用作动词。 构木:架起木材。 浮虚:凌空。 架水:在水的上空架起。 栈道: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一种道路。 盘曲:盘旋曲折。 濒(bīn)河:靠近黄河。这里指山顶上靠河的一边。 制:建筑。 悚(sǒng)肃:畏惧而恭敬的样子。 思德:指思念禹的恩德。 “根负土石,突走连结”句:谓树根仿佛不是埋在土中,而是背着泥土石块,突出在地面上跑动着,连结着。负,背。 偃蹇(jiǎn):高耸,傲然挺拔的样子。 毅然:刚强果敢。 离立:一排排立着。 危出:突出。 半流:水上空。 木:用作动词,指用木材建筑。 甃甓(zhòu pì):砖石。 湍(tuān):急流的水。 三面:指山脚的三个方向。 激:冲击。 摇振:被动摇拔起。 走:跑动。 走雾:云雾流动很快。 阖(hé):关闭。 晦(huì):昏暗。这句说峡中忽明忽暗。 倏(shū)忽:极短时间。 宛宛:蜿蜒曲折。 与天浮:与天相接,浮在空中。 漫流:无拘束地流动。 洲、渚(zhǔ):都是水中小块陆地。 缺岸:有缺口的河岸,实际是河边高低不平的小山。 风帆:乘风扬帆的帆船。 浪舸(gě):拥浪前进的大船。 渺然出没:远远地在水中出没。 太华: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南。 潼关: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 雍:古州名,包括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和宁夏、青海部分地区。这里的雍、豫,泛指今陕西、河南一带。 “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句:谓凿穿石峰东面山石岩壁,用木材横竖结构,在空中筑起一座楼。此即下文所谓“水楼”。施,安放;凭空,在空中,无依据。 楼心穴板:在楼中心,挖通楼板,成一窟窿。 “上置井床辘轳(lùlú),悬繘(jú)汲河”句是说,悬吊井绳,从河里汲水。井床,井栏;辘轳,井上绞起汲水水斗的器械;繘,井绳。 列御寇:即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人,得风仙之道,能乘风而行。《庄子·逍遥游》说他“御风而行”。 驭气:即御风。 窈然:幽深的样子。 涯:水边。 南北涯:右谷的南边至北边之间的距离。 寻尺,指距离很短。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 “上横老槎(chá)为桥”句:右谷中,水面上,只横漂着一棵老树当做桥。槎,水中浮木。 蹐(jí)步以渡:迈小步走过去,形容十分小心。蹐,小步。 扁:同“匾”。 后土:土地神。 际:交接。 遂穷祠东:承上二句说因为不能再朝北走了,所以就从后土祠东面一直走下去。 石龛(kān):安放神像的石阁。 窿(lóng)然:窟窿的样子。 吻:动物嘴的突出部分。 疣(yóu)赘:皮肤上长的疙瘩。 悬鼎:挂着的鼎。鼎,古代食具,三脚的锅。 编磬: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悬挂架上,依音调律吕编成一组,故称。 璞:未加工的玉。 凿:雕琢。 矿:矿石。 炉:用作动词,冶炼。 莫穷:形容不完。 悬泉:由上滴下的泉水。 偃:仰卧。 几:矮小的桌子。 屏:屏风。 席:用作动词,坐。 阴阴:幽暗,阴湿。 烦燠(yù):烦闷燥热。 凄神:内心觉得冷。 寒肌:皮肤感到凉。 历:一层层地经过。 道院:道士住的院子。 相高下:差不多(虽然各有优劣)。 并(bàng):通“傍”,沿着,挨着。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共十年(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


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薛文清公集》。这是一篇具体记述龙门胜迹及特点的游记。作者是河津人,龙门是他家乡的名胜古迹,所以写来亲切有情。他又是清正律己的理学家,而龙门是三代圣君夏禹治水的主要治绩,所以文中“悚肃思德”。这就构成该文的思想特点,突出夏禹凿龙门以通黄河的劳绩和后世缅怀夏禹德泽的敬意,突出龙门的形胜奇险和世代巧夺天工的建筑,贯串全文的是一种敬畏赞叹的深情豪气。在描写龙门奇观、河山形胜之中,引导人们敬贤思齐、浩然奋发的情操,胸襟开阔,目光远大。它在写作上,略中有详,重点突出,类似特写,各具特色,写明德宫以松见刚毅性格,临思阁以高瞻远瞩见情怀,汲水楼以巧夺天工称奇,石龛则以悬石天姿多异。描摹想象,文字简洁,气势充沛,风格清正。



游衡岳记

〔张居正〕 〔明〕

《山海经》,衡山在《中山之经》,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犹未逮与?

《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岳。

”今潇湘、苍梧,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乃修堙祀与?

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

十月甲午,从山麓抵岳庙,三十里,石径委蛇盘曲,夹以虬松老桂。

含烟袅露,郁郁葱葱,已不类人世矣。

余与应城义河李子先至,礼神毕,坐开云堂,湘潭会沙王子、汉阳甑山张子,乃从他间道亦至。

同宿。

是夜恍然若有导余升寥廓之宇者,蹑虹梯,凭刚飙,黄金白玉幻出宫阙,芝草琅玕,璨然盈把,殆心有所忆,触境生念云尔。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

十步九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

午乃至半山亭,亭去岳庙十五里,五峰背拥,云海荡漾,亦胜境也。

饭僧舍,少憩,复十五里,乃至祝融。

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森如列戟,争奇竞秀,莫肯相下。

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

及登峰首,则诸峰顾在屐底,若揖若退,若俯若拱,潇湘蒸江,一缕环带。

因忆李白“五峰晴雪,飞花洞庭”之句,盖实景也。

旁睨苍梧九疑,俯瞰江汉,睟埏六合,举眦皆尽。

下视连峦别巘,悉如培嵝蚁垤,不足复入目中矣。

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焉。

暮宿观音岩。

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

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跃于洪炉。

旋磨旋莹,苍茫云海之间。

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

噫吁嘻!

奇哉伟与!

山僧谓此日澄霁,实数月以来所无。

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

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

然心悚神慑,不能久留,遂下兜率,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

西行四十里,得方广寺。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四山重裹如瓣,而寺居其中。

是多响泉,声彻数里,大如轰雷,细如鸣弦。

幽草珍卉,夹径窈窕,锦石斑驳,照烂丹青。

盖衡山之胜,高称祝融,厅言方广。

然磵道险绝,岩壑幽邃,人罕至焉。

谒晦庵、南轩二贤禂,宿嘉会堂。

夜雨。

晓起,云霭窈冥,前峰咫尺莫辨,径道亦绝,了不知下方消息,自谓不复似世中人矣。

止三日,李子拉余冲云而下,行数里所,倏见青云霁日,豁然中开。

问山下人,乃云比日殊晴。

乃悟曏者吾辈正坐云间耳。

又从庙侧东转十馀里,得朱陵洞,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

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

垂如贯珠,霏如削玉,飞花散雪,萦洒衣襟。

若畔有冲退石,大可径丈。

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

当此之时,意惬心融,居然有舞雩溯水之乐,诚不如簪祓尘鞅之足为累也。

是日,石棠李子亦自长沙至,会于岳庙,同返。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神罢于应接,然犹未尽其梗概也,聊以识大都云。

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当遍游五岳。

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

余用不肖之躯,弱冠登仕,不为不通显。

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

盖其性然也。

夫物,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谼。

乃今齿壮力健,即不能“与汗漫期于九垓”,亦当遍游寰中许名胜,游目骋怀,以极平生之愿。

今兹发轫衡岳,遂以告于山灵。

先妣事略

〔归有光〕 〔明〕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年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

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

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

逾年,生淑顺。

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

外祖讳行,太学生。

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

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

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

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之疴。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

痛哉!

世美堂后记

〔归有光〕 〔明〕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

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

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

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

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

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

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

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

五六年,始尽雠其直。

安亭俗呰窳而田恶。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省。

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

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

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

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

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

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

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

余谓:“得无有所恨耶?

”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

然张公负君耳!

”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

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

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

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明〕

太湖,东南巨浸也。

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

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

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

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

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

仲山王先生居之。

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

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

日以诗画自娱。

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

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

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

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

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顺德府通判厅记

〔归有光〕 〔明〕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皆非其初设官之制。

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那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体在。

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倅邢州。

明年夏五月茬任,实司那之马政。

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

所谓司马之职尽去,真如乐天所云者。

而乐天又言: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

守土臣不可观游,惟司马得从容山水间,以足为乐。

而邢,古河内,在太行山麓。

《禹贡》衡津、大陆,并其境内。

太史公称”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其谣俗犹有赵之风”。

余夙欲览观其山川之美,而日闭门不出,则乐天所得以养志忘名者,余亦无以有之。

然独爱乐天襟怀夷旷,能自适,现其所为诗,绝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

则所言江州之佳境,亦偶寓焉耳!虽微江州,其有不自得者哉?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误。

顾街内无精庐,治一土室,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

几榻亦不能具。

月得俸黍米二石。

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

因诵其语以为《厅记》。

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游天平山记

〔高启〕 〔明〕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蟠拏撑住,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

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

登者,止者,哦者,嘨者,惫而喘者,恐而啕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

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飂飂,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

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

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

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

”遂书以为记。

游桃花记

〔陈继儒〕 〔明〕

南城独当阳,城下多栽桃花。

花得阳气及水色,太是秾华。

居民以细榆软柳编篱缉墙,花间菜畦,绾结相错如绣。

余以花朝后一日,呼陈山人父子,暖酒提小榼,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渡河梁,踏至城以东,有桃花蓊然。

推户闯入,见一老翁,具鸡黍饷客。

余辈冲筵前索酒,请移酒花下。

老翁愕视,恭谨如命。

余亦不通姓字,便从花板洒杯,才饕一番。

复攀桃枝,坐花丛中,以藏钩输赢为上下,五六人从红雨中作活辘轳,又如孤猿狂鸟,探叶窥果,惟愁枝脆耳。

日暮乃若用。

是日也,老翁以花朝为生辰,余于酒后作歌赠之,谓翁明日请坐巵脯为寿。

十四日,余与希周、直夫、叔意挈酒榼,甫出关路,途得伯灵、子犹,拉同往。

又遇袁长史披鹤氅入城中,长史得我辈看花消息,遂相与返至桃花溪。

至则田先生方握锄理草根,见余辈,便更衣冠出肃客。

客方散踞石上,而安甫、宾之、箕仲父子俱挈酒榼佐之。

董、徐、何三君从城上窥见,色为动,复踉跄下城,又以酒及鲜笋、蛤蜊佐之。

是时,不速而会凡十八人,田先生之子归骈为十九。

榼十一,酒七八壶觞。

酒屈兴信,花醉客醒,方苦瓶罍相耻,忽城头以长绠缒酒一樽送城下,客则文卿、直卿兄弟是也。

余辈大喜,赏为韵士。

时人各为队,队各为戏。

长史、伯灵角智局上。

纷纷诸子,饱毒空拳,主人发短耳长,龙钟言笑。

时酒沥尚馀,乃从花篱外要路客,不问生熟妍丑,以一杯酒浇入口中,以一枝桃花簪入发角:人人得大欢喜吉祥而去。

日暮鸟倦,余亦言旋,皆以月影中抱持,而顾视和纱巾缥袖,大都酒花、花瓣而已。

昔陶徵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

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

自余问津后,花下数日间,便尔成蹊。

第赏花护花者,舍吾党后,能复几人?

几人摧折如怒风甚雨,至使一片赤霞,阑珊狼藉?

则小人于桃花一公案,可谓功罪半之矣。

活水源记

〔刘基〕 〔明〕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

其木多枫槠,多松。

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游盘山记

〔袁宏道〕 〔明〕

盘山外骨而中肤。

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罢虎之林。

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嵚虬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馀丈。

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

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

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

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焉。

若半圮之桥,故登者栗。

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昼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

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

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

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

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

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

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诸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奔风忽来,翻云抹海。

住足不得久,乃下。

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

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

先与导僧约,遇绝崄处,当大笑。

每闻笑声,皆胆落。

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

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蚀壁皆翠。

下得枰石,方广可几筵。

抚松下瞰,惊定乃笑。

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面有洞嵌绝壁,不甚阔,一衲攀而登,如猕猴。

余不往,谓导僧曰:“上山险在背,肘行可达。

下则目不谋足,殆已,将奈何?

”僧指其凸曰:“有微径,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过此,虽险,可攀至脊。

迂之即山行道也。

”僧乃跣,蛇矫而登。

下布以缒,健儿以手送余足,腹贴石,石腻且外欹,至半,体僵,良久足缩,健儿努以手从,遂上。

迨至脊,始咋指相贺,且相戒也。

峰名不甚雅,不尽载。

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

洞在下盘,道听涧声,觅之可得。

石距上方百步,纤瘦丰妍不一态,生动如欲语。

下临飞涧,松鬣覆之,如亭。

寐可凭,坐可茵,闲可侣,故慧之也。

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红龙池。

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云庵之前洞,次则中盘之后岭也。

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废者,曰九华顶,不果上。

其刹宇多,不录。

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盘,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为七月朔,数得十。

偕游者,曰苏潜夫、小修、僧死心、宝方、寂子也。

其官于斯而以旧雅来者,曰钟刺史君威也。

其不能来,而以书讯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中酉卿也。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明〕

由义兴而左泛,曰东久。

九者,九里袤也,水皆缥碧,两山旁袭之,掩映乔木,黄云储野,得夕照为益奇。

时余病足,李生亦病,为李觅一兜子,并余弟所携笋舆三,为一行,其三人为一行,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入。

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馀。

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

余乃决策从后入。

多到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

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

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

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

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霞中鸟。

又闻若瓮中语者。

发炬则大叫惊绝。

巨乃乳皆下垂,崛㠥甗锜,玲珑晶莹,不可名状。

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

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

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沬,时现时灭。

久之,路几断。

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馀级。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

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自然,丹雘晃烂刺人眼。

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

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

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石状如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

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

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会所赍酒脯误失道,呼水饮之,乃出。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

非也。

道陵事在蜀颇著。

许远游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

”此亦岂其一耶?

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

乌言仙迹哉!

乌言仙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