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不知,一作「下知」。 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简介

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美治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



道德经(第十八章)

〔老子〕 〔周〕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九章)

〔老子〕 〔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二十章)

〔老子〕 〔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老子〕 〔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老子〕 〔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 〔周〕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五章)

〔老子〕 〔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第十四章)

〔老子〕 〔周〕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三章)

〔老子〕 〔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一章)

〔老子〕 〔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