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表·古今人表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

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未知,焉得仁?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因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

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

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表略】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从古书中的一本作品开始,先祖们可以知道的称号被经典传承所赞美。唐朝、虞朝以及更早的朝代的帝王们有自己特定的谥号。他们的辅佐者可能不能被赞美,但各个子子孙孙都有些许言论被记录在篇籍中。这些言论归结于显扬善行和揭示恶行的目的,以劝告后世。因此这是综合吸取的结果。 孔子说:“要是把圣和仁说在一起,我岂敢?”他又说:“什么事情要求仁,必然也要求圣!”“不知道,怎么能有仁?”“生而有知,是位居上的人;学习而有知,是次一等;跟着别人学习,又是再次一等;陷入困境而不学习,那就是下位的人了。”他还说:“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与上位的人交谈。”“只有最高的智慧和最低的愚蠢是不会改变的。”经典中也说:“比如尧、舜,禹、稷、卨,与他们关系好的就会行善,与鮌、讠、雚、兜欲关系恶的就会被处罚。能与他们关系好,不能与他们关系恶,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桀、纣,龙逢、比干,与他们关系好的就会被处罚,与于莘、崇侯关系恶的就会行善。能与他们关系恶,不能与他们关系好,这就是最低的愚蠢。齐桓公,管仲辅佐他就能霸业,竖貂辅佐他就会混乱。与他们可以关系好,也可以关系恶,这就是中等之人。从这里可以列举出九个等级,充分考察经典传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概括了古今的要点。”【表略】



汉书·志·律历志上

〔班固〕 〔汉〕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

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三代稽古,法度章焉。

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

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

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

参五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书》曰:“先其算命。

”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

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径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

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

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

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

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千万,其法在算术。

宣于天下,小学是则。

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声者,宫、商、角、徵、羽也。

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

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祝。

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

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

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

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

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

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

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

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

商为金,为义,为言。

徵为火,为礼,为视。

羽为水,为智,为听。

宫为土,为信,为思。

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

五声为本,生于黄种之律。

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

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

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

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

有三统之义焉。

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

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

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

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

钟者,种也。

天之中数五,五为声,声上宫,五声莫大焉。

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

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

以黄色名元气律者,著宫声也。

宫以九唱六,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始于子,在十一月。

大吕:吕,旅也,言阴大,旅助黄钟宣气而牙物也。

位于丑,在十二月。

太族:族,奏也,言阳气大,奏地而达物也。

位于寅,在正月,夹钟:言阴夹助太族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也。

位于卯,在二月。

姑洗:洗,洁也,言阳气洗物辜浩之也。

位于辰,在三月。

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位于巳,在四月。

蕤宾:蕤,继也。

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

位于午,在五月。

林钟:林,君也,言阴气受任,助蕤宾君主种物使长大茂盛也。

位于未,在六月。

夷则:则,法也,言阳气正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也。

位于申,在七月。

南吕:南,任也,言阴气旅助夷则任成万物也。

位于酉,在八月。

亡射:射,厌也,言阳气究物,而使阴气毕剥落之,终而复始,亡厌已也。

位于戌,在九月。

应钟:言阴气应亡谢,该臧万物而杂阳阂种也。

位于亥,在十月。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

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

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茂之于未,令种刚强大,故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

六者,所以含阳之施,茂之于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正月,“乾”之九三,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

寅,木也,为仁。

其声,商也,为义。

故太族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

“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此三律之谓矣,是为三统。

其于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

林钟,未之冲丑,为地正。

太族,寅,为人正。

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适其始纽于阳东北丑位。

《易》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答应之道也。

及黄钟为宫,则太族、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声应,无有忽微,不复与它律为役者,同心一统之义也。

非黄钟而它律,虽当其月自宫者,则其和应之律有空积忽微,不得其正。

此黄钟至尊,亡与并也。

《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

”天之数始于一,终于二十有五。

其义纪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凡二十五置,终天之数,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乘之,为八百一十分,应历一统千五百三十九岁之章数,黄钟之实也。

繇此之义,起十二律之周径。

地之数始于二,终于三十。

其义纪之以两,故置一得二,凡三十置,终地之数,得六十,以地中数六乘之,为三百六十分,当期之日,林钟之实。

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

其义极天地之变,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乘之,为六百四十分,以应六十四卦,大族之实也。

《书》曰:“天功人其代之。

”天兼地,人则天,故以五位之合乘焉,“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之象也。

地以中数乘者,阴道理内,在中馈之象也。

三统相通,故黄钟、林钟、太族律长皆全寸而亡余分也。

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而二者为合。

六为虚,五为声,周流于六虚。

虚者,爻律夫阴阳,登降运行,列为十二,而律吕和矣。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极,中也。

元,始也。

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

参之于丑,得三。

又参之于寅,得九。

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

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

又参之于巳,得二百四十三。

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

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

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

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

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

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

故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咢布于午,昧暧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

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茂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任于壬,陈揆于癸。

故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

玉衡杓建,天之纲也。

日月初躔,星之纪也。

纲纪之交,以原始造设,合乐用焉。

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指顾取象,然后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

故以成之数忖该之积如法为一寸,则黄钟之长也。

参分损一,下生林钟。

参分林钟益一,上生太族。

参分太族损一,下生南吕。

参分南吕益一,上生姑洗。

参分姑洗损一,下生应钟。

参分应钟益一,上生蕤宾。

参分蕤宾损一,下生大吕。

参分大吕益一,上生夷则。

参分夷则损一,下生夹钟。

参分夹钟益一,上生亡射。

参分亡射损一,下生中吕。

阴阳相生,自黄钟始而左旋,八八为伍。

其法皆用铜。

职在大乐,太常掌之。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本起黄钟之长。

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

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

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

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别也。

寸者,忖也。

尺者,蒦也。

丈者,张也。

引者,信也。

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尺,张于丈,信于引。

引者,信天下也。

职在内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

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BB31焉。

其上为斛,其下为斗。

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

其状似爵,以縻爵禄。

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

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

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

合者,合龠之量也。

升者,登合之量也。

斗者,聚升之量也。

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

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

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衡权者:衡,平也。

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

其道如底,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

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

《论语》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

”又曰:“齐之以礼。

”此衡在前居南方之义也。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

二十四铢为两。

十六两为斤。

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

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

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

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

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

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

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

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

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

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

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

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

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

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

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

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

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

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

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

是为五则。

规者,所以规圜器械,令得其类也。

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

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圜方乃成。

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

绳者,上下端直,经纬四通也。

准绳连体,衡权合德,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辅弼执玉,以冀天子。

《诗》云:“尹氏大师,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毘,俾民不迷。

”咸有五象,其义一也。

以阴阳言之,大阴者,北方。

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

冬,终也,物终臧,乃可称。

水润下。

知者谋,谋者重,故为权也。

大阳者,南方。

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

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

火炎上。

礼者齐,齐者平,故为衡也。

少阴者,西方。

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

秋B05D也,物B05D敛,乃成孰。

金从革,改更也。

义者成,成者方,故为矩也。

少阳者,东方。

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

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

木曲直。

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也。

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

土稼啬蕃息。

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

五则揆物,有轻重、圜方、平直、阴阳之义,四方、四时之体,五常、五行之象。

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应其行。

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以出内五言,女听。

”予者,帝舜也。

言以律吕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顺以歌咏五常之言,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

唯圣人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闻之也。

今广延群儒,博谋讲道,修明旧典,同律,审度,嘉量,平衡,均权,正准,直绳,立于五则,备数和声,以利兆民,贞天下于一,同海内之归。

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各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

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

用竹为引者,事之宜也。

历数之起上矣。

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

尧复育重、黎之后,使纂其业,故《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官,众功皆美。

”其后以授舜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亦以命禹。

”至周武王访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

故自殷、周,皆创业改制,咸正历纪,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

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

战国扰攘,秦兼天下,未皇暇也,亦颇推五胜,而自以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上黑。

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

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

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

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

是时御史大夫宽明经术,上乃诏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

服色何上?

”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

创业变改,制不相复,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

臣等闻学褊陋,不能明。

陛下躬圣发愤,昭配天地,臣愚以为三统之制,后圣复前圣者,二代在前也。

今二代之统绝而不序矣,唯陛下发圣德,宣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

”于是乃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历未定,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

盖闻古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

然则上矣。

书缺乐弛,朕甚难之。

依违以惟,未能修明。

其以七年为元年。

”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

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

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姓等奏不能为算,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

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

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

其法以律起历,曰:“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

与长相终。

律长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终复。

三复而得甲子。

夫律阴阳九六,爻象所从出也。

故黄钟纪元气之谓律。

律,法也,莫不取法焉。

”与邓平所治同。

于是皆观新星度、日月行,更以算推,如闳、平法。

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先藉半日,名曰阳历。

不藉,名曰阴历。

所谓阳历者,先朔月生。

阴历者,朔而后月乃生。

平曰:“阳历朔皆先旦月生,以朝诸侯王群臣便。

”乃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罢废尤疏远者十七家,复使校历律昏明。

宦者淳於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陵渠奏状,遂用邓平历,以平为太史丞。

后二十七年,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

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寿王不服。

妄人请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

奏可。

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

以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

寿王课疏远。

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朔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有诏勿劾。

复候,尽六年。

《太初历》第一。

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亦第一。

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

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

寿王又移《帝王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

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

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

寿王猥曰安得五家历,又妄盲《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之乱世。

劾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详之辞,作袄言欲乱制度,不道。

奏可。

寿王候课,比三年下,终不服。

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诽谤益甚,竟以下吏。

故历本之验在于天,自汉历初起,尽元凤六年,三十六岁,而是非坚定。

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因以天时。

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

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

秋为阴中,万物以成。

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余一之岁为DB69首。

故《春秋》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于是辰在申,而司历以为在建戌,史书建亥。

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而怪蛰虫之不伏也。

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

故子贡欲去其饩羊,孔子爱其礼,而著其法于《春秋》。

《经》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

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言告朔也。

元典历始曰元。

《传》曰:“元,善之长也。

”共养三德为善。

又曰:“元,体之长也。

”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

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

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十一三之以为实。

实如法得一。

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

因而六之,以九为法,得林钟初六,吕之首,阴之变也。

皆参天两地之法也。

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损之,皆以九为法。

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

律娶妻而吕生子,天地之情也。

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

五声清浊,而十日行矣。

《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

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

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所以生权衡、度量,礼乐之所繇出也。

《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

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

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

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

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

象事成败,《易》吉凶之效也。

朝聘会盟,《易》大业之本也。

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

《传》曰:“龟,象也。

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 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

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

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B43D两之,是为月法之实。

如日法得一,则一月之日数也,而三辰之会交矣,是以能生吉凶。

故《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

参天九,两地十,是为会数。

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是为朔、望之会。

以会数乘之,则周天朔旦冬至,是为会月。

九会而复元,黄钟初九之数也。

经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

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

启、闭者,节也。

分、至者,中也。

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

故《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举正于中,民则不惑。

归余于终,事则不誖。

”此圣王之重闰也。

以五位乘会数,而朔旦冬至,是为章月。

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

参闰法为周至,以乘月法,以减中法而约之,则七B43D之数,为一月之闰法,其余七分。

此中朔相求之术也。

朔不得中,是谓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

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

三统,是为元岁。

元岁之闰,阴阳灾,三弦闰法。

《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次三百七十四,阳九。

次四百八十,阳九。

次七百二十,阴七。

次七百二十,阳七。

次六百,阴五。

次六百,阳五。

次四百八十,阴三。

次四百八十,阳三。

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

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是以《春秋》曰:“举正于中。

”又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

”故善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至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失闰,至在非其月。

梓慎望氛气而弗正,不履端于始也。

故传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

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

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

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

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

视其建而知其次。

故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大数也”。

《经》曰“春,王正月”,《传》曰:周正月“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

夏数得天”,得四时之正也。

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

故三五相包而生。

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日萌色赤。

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

人统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

天施复于子,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

故历数三统,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

孟、仲、季迭用事为统首。

三微之统既著,而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

五行与三统相错。

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然则三统五星可知也。

《易》曰:“参五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

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

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

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镇星。

三辰五星而相经纬也。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

五胜相乘,以生小周,以乘“乾”、“坤”之策,而成大周。

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隆于六体。

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象,二象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而成易,为七十二,参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

参之则得“乾”之策,两之则得“坤”之策。

以阳九九之,为六百四十八。

以阴六六之,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八十,阴阳各一卦之微算策也。

八之,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

引而信之,又八之,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天地再之,为十三万八千二百四十,然后大成。

五星会终,触类而长之,以乘章岁,为二百六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而与日月会。

三会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而与三统会。

三统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于太极上元。

九章岁而六之为法,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阴阴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

汉书·志·礼乐志

〔班固〕 〔汉〕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

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

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

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

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

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

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

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

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

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

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

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

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

同则和亲,异则畏敬。

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二者并行,合为一体。

畏敬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

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

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

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此礼乐之本也。

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

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

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

”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

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

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

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

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大者,在于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

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

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

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

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

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

秦继其后,又益甚之。

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

习俗薄恶,民人抵冒。

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

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古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

更化则可善治,而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矣。

”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

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

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

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

寿何以不若高宗?

”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磐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

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

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或曰,不能具礼。

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

刑罚之过,或至死伤。

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

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

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莫甚焉。

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

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自京师有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繇不习五常之道也。

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

故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初,叔孙通将制定礼仪,见非于齐、鲁之士,然卒为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

”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

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

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因以篡位,海内畔之。

世祖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雍。

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威仪既盛美矣。

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

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

”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

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

又通没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

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以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

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

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

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

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

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

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异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

《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

《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

《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B324》言救民也。

《夏》,大承二帝也。

《招》,继尧也。

《大章》,章之也。

《五英》,英茂也。

《六茎》,及根茎也。

《咸池》,备矣。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

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

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

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

故帝舜命夔曰:“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敖。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

”此之谓也。

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

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

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

听者无不虚己竦神,说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

故《诗》曰:“钟鼓锽锽,磐管锵锵,降福穰穰。

”《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

然自《雅》、《颂》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设禁焉。

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浅薄,则邪胜正。

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妇人。

”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或入河海。

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

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

陈,舜之后,《招》乐存焉。

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美之甚也。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

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

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

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

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

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

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

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子行。

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

”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

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

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

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

《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

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

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

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

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

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

《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

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

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

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

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

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

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

《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

《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

舞人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

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

大氐皆因秦旧事焉。

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

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

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

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 大孝备矣,休德昭清。

高张四县,乐充官庭。

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

《七始》、《华始》,肃倡和声。

神来宴娭,庶几是听。

鬻鬻音送,细齐人情。

忽乘青玄,熙事备成。

清思眑々,经纬冥冥。

我定历数,人告其心。

敕身齐戒,施教申申。

乃立祖庙,敬明尊亲。

大矣孝熙,四极爰轃。

王侯秉德,其邻翼翼,显明昭式。

清明DBCB矣,皇帝孝德。

竟全大功,抚安四极。

海内有奸,纷乱东北。

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行乐交逆,《箫》、《勺》群慝。

肃为济哉,盖定燕国。

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大山崔,百卉殖。

民何贵?

贵有德。

安其所,乐终产。

乐终产,世继绪。

飞龙秋,游上天。

高贤愉,乐民人。

丰草葽,女罗施。

善何如,谁能回!

大莫大,成教德。

长莫长,被无极。

雷震震,电耀耀。

明德乡,治本约。

治本约,泽弘大。

加被宠,咸相保。

德施大,世曼寿。

都荔遂芳,C07BC07E桂华。

孝奏天仪,若日月光。

乘玄四龙,回驰北行。

羽旄殷盛,芬哉芒芒。

孝道随世,我署文章。

《桂华》。

冯冯翼翼,承天之则。

吾易久远,烛明四极。

慈惠所爱,美若休德。

杳杳冥冥,克绰永福。

《美若》。

岂々即即,师象山则。

乌呼孝哉,案抚戎国。

蛮夷竭欢,象来致福。

兼临是爱,终无兵革。

嘉荐芳矣,告灵飨矣。

告灵既飨,德音孔臧。

惟德之臧,建侯之常。

承保天休,令问不忘。

皇皇鸿明,荡侯休德。

嘉承天和,伊乐厥福。

在乐不荒,惟民之则。

浚则师德,下民咸殖。

令问在旧,孔容翼翼。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

下民之乐,子孙保光。

承顺温良,受帝之光。

嘉荐令芳,寿考不忘。

承帝明德,师象山则。

云施称民,永受厥福。

承容之常,承帝之明。

下民安乐,受福无疆。

《郊祀歌》十九章,其诗曰: 练时日,侯有望,F869B05E萧,延四方。

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

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

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

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灵之至,庆阴阴,相放■,震澹心。

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承灵亿。

牲茧栗,粢盛香,尊桂酒,宾八乡。

灵安留,吟青黄,遍观此,眺瑶堂。

众D426并,绰奇丽,颜如荼,兆逐靡。

被华文,厕雾E067,曳阿锡,佩珠玉。

侠嘉夜,C15F兰芳,淡容与,献嘉觞。

《练时日》一 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清和六合,制数以五。

海内安宁,兴文武。

后土富媪,昭明三光。

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帝临》二 青阳开动,根C14B以遂,膏润并爱,C738行毕逮。

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枯槁复产,乃成厥命。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々,惟春之祺。

《青阳》三 邹子乐 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

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朱明》四 邹子乐 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

奸伪不萌,袄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

既畏兹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

《西颢》五 邹子乐 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霍。

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条理信义,望礼五岳。

籍敛之时,掩收嘉谷。

《玄冥》六 邹子乐 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经纬天地,作成四时。

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云风雷电,降甘露雨,百姓蕃滋,咸循厥绪。

继统共勤,顺皇之德,鸾路龙鳞,罔不B967饰。

嘉笾列陈,庶几宴享,灭除凶灾,烈腾八荒。

钟鼓竽笙,云舞翔翔,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惟泰元》 《惟泰元》七 建始元年,丞相匡衡奏罢“鸾路龙鳞”,更定诗曰“涓选休成”。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DA78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

盛胜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C37A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B436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鴹,神夕奄虞盖孔享。

《天地》八 丞相匡衡奏罢“黼绣周张”,更定诗曰“肃若旧典”。

日出入安穷?

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徠下?

《日出入》九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BE21傥,精权奇,浮云,晻上驰。

体容与,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元狩三年马生渥洼水中作。

天马徠,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徠,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徠,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徠,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徠,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徠,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太初四年诛宛王获宛马作。

《天马》十 天门开,詄荡荡,穆并聘,以临飨。

光夜烛,德信著,灵浸鸿,长生豫。

大朱涂广,夷石为堂,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

星留俞,塞陨光,照紫幄,珠熉黄。

幡比翅回集,贰双飞常羊。

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

假清风轧忽,激长至重觞。

神裴回若留放,殣冀亲以肆章。

函蒙祉福常若期,寂D54F上天知厥时。

泛泛滇滇从高斿,殷勤此路胪所求。

佻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隐溢四方。

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天门》十一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祜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B36E鸣。

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

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F363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景星》十二 元鼎五年得鼎汾阴作。

齐房产草,九茎连叶,宫童效异,披图案谍。

玄气之精,回复此都,蔓蔓日茂,芝成灵华。

《齐房》十三 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

后皇嘉坛,立玄黄服,物发冀州,兆蒙祉福。

四塞,假狄合处,经营万亿,咸遂厥宇。

《后皇》十四 华烨烨,固灵根。

神之斿,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兰堂。

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

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

神之揄,临坛宇,九疑宾,夔龙舞。

神安坐,鴹吉时,共翊翊,合所思。

神嘉虞,申贰觞,福滂洋,迈延长。

沛施晁,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遍胪欢,腾天歌。

《华烨烨》十五 五神相,包四邻,土地广,扬浮云。

嘉坛,椒兰芳,璧玉精,垂华光。

益亿年,美始兴,交于神,若有承。

广宣延,咸毕觞,灵舆位,偃蹇骧。

卉汩胪,析奚遗?

淫渌泽,汪然归。

《五神》十六 朝陇首,览西垠,雷电,获白麟。

爰五止,显黄德,图匈虐,熏鬻殛。

B439流离,抑不详,宾百僚,山河飨。

掩回辕,F063长驰,腾雨师,洒路陂。

流星陨,感惟风,B437归云,抚怀心。

《朝陇首》十七 元狩元年行幸雍获白麟作。

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

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

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象载瑜》十八 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

赤蛟绥,黄华盖,露夜零,昼掩。

百君礼,六龙位,勺椒浆,灵已醉。

灵既享,锡吉祥,芒芒极,降嘉觞。

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

杳冥冥,塞六合,泽汪濊,辑万国。

灵禗禗,象舆轙,票然逝,旗逶蛇。

礼乐成,灵将归,托玄德,长无衰。

《赤蛟》十九 其余巡狩福应之事,不序郊庙,故弗论。

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

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

然诗乐施于后嗣,犹得有所祖述。

昔殷、周之《雅》、《颂》,乃上本有BA5F、姜原,B43A、稷始生,玄王、公刘、古公、大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乃及成汤、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兴,下及辅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属,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

功德既信美矣,褒扬之声盈乎天地之间,是以光名著于当世,遗誉垂于无穷也。

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至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之,下大夫博士平当等考试。

当以为:“汉承秦灭道之后,赖先帝圣德,博受兼听,修废官,立大学,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

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

春秋乡射,作于学官,希阔不讲。

故自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鎗,不晓其意,而欲以风谕众庶,其道无由。

是以行之百有余年,德化至今未成。

今晔等守习孤学,大指归于兴助教化。

衰微之学,兴废在人。

宜领属雅乐,以继绝表微。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河间区区,小国籓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民到于今称之,况于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

”事下公卿,以为久远难分明,当议复寝。

是时,郑声尤甚。

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

哀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声兴。

夫奢泰则下不孙而国贫,文巧则趋末背本者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

孔子不云乎?

‘放郑声,郑声淫。

’其罢乐府官。

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

大乐鼓员六人,《嘉至》鼓员十人,邯郸鼓员二人,骑吹鼓员三人,江南鼓员二人,淮南鼓员四人,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楚严鼓员一人,梁皇鼓员四人,临淮鼓员二十五人,兹邡鼓员三人,凡鼓十二,员百二十八人,朝贺置酒陈殿下,应古兵法。

外郊祭员十三人,诸族乐人兼《云招》给祠南郊用六十七人,兼给事雅乐用四人,夜诵员五人,刚、别BB7B员二人,给《盛德》主调F3F8员二人,听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钟工、磬工、箫工员各一人,仆射二人主领诸乐人,皆不可罢。

竽工员三人,一人可罢。

琴工员五人,三人可罢。

柱工员二人,一人可罢。

绳弦工员六人,四人可罢。

郑四会员六十二人,一人给事雅乐,六十一人可罢。

张瑟员八人,七人可罢。

《安世乐》鼓员二十人,十九人可罢。

沛吹鼓员十二人,族歌鼓员二十七人,陈吹鼓员十三人,商乐鼓员十四人,东海鼓员十六人,长乐鼓员十三人,缦乐鼓员十三人,凡鼓八,员百二十八人,朝贺置酒,陈前殿房中,不应经法,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人,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诏随常从倡十六人,秦倡员二十九人,秦倡象人员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人员九人,朝贺置酒为乐。

楚四会员十七人,巴四会员十二人,铫四会员十二人,齐四会员十九人,蔡讴员三人,齐讴员六人,竽、瑟、钟、磬员五人,皆郑声,可罢。

师学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其七十人可罢。

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可领属大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卫之声,皆可罢。

”奏可。

然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陵夷坏于王莽。

今海内更始,民人归本,户口岁息,平其刑辟,牧以贤良,至于家给,既庶且富,则须庠序、礼乐之教化矣。

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未有立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发愤而增叹也。

汉书·志·刑法志

〔班固〕 〔汉〕

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

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

从之成群,是为君矣。

归而往之,是为王矣。

《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

”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群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

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

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

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

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

《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

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

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

薄刑用鞭扑。

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

唐、虞之际,至治之极,犹流共工,放讠雚兜,窜三苗,殛鲧,然后天下服。

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

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而犹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

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

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有税有赋。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故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丘,十六井也,有戎马一匹,牛三头。

四丘为甸。

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是谓乘马之法。

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园囿术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谓百乘之家。

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是谓千乘之国。

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故称万乘之主。

戎马、车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

五国为属,属有长。

十国为连,连有帅。

三十国为卒,卒有正。

二百一十四为州,州有牧。

连师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载大简车、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公问行伯用师之道,管仲曰:“公欲定卒伍,修甲兵,大国亦将修之,而小国设备,则难以速得志矣。

”于是乃作内政而寓军令焉,故卒伍定虖里,而军政成虖郊。

连其什伍,居处同乐,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日相见,缓急足以相死。

其教已成,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

齐桓既没,晋文接之,亦先定其民,作被庐之法,总帅诸侯,迭为盟主。

然其礼已颇僭差,又随时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制。

二伯之后,浸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赋,搜、狩、治兵、大阅之事皆失其正。

《春秋》书而讥之,以存王道。

于是师旅亟动,百姓罢敝,无伏节死难之谊。

孔子伤焉,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故称子路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虖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其赋兵教以礼谊之谓也。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

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

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

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

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

时唯孙卿明于王道,而非之曰:“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

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

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扞头目,何可当也?

邻国望我,欢若亲戚,芬若椒兰,顾视其上,犹焚灼仇雠。

人情岂肯为其所恶而攻其所好哉?

故以桀攻桀,犹有巧拙。

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言以仁谊绥民者,无敌于天下也。

若齐之技击,得一首则受赐金。

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

事巨敌坚,则焕然离矣。

是亡国之兵也。

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嬴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如此,则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

是危国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也酷烈。

劫之以势,隐之以厄,狃之以赏庆,道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战无由也。

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有数,故能四世有胜于天下。

然皆干赏蹈利之兵,庸徒鬻卖之道耳,未有安制矜节之理也。

故虽地广兵强,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

至乎齐桓、晋文之兵,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

然犹未本仁义之统也。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

” 故曰:“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若夫舜修百僚,咎繇作士,命以“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而刑无所用,所谓善师不陈者也。

汤、武征伐,陈师誓众,而放擒桀、纣,所谓善陈不战者也。

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

王曰:“父老反矣!

何患无君?

”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

”相与从之。

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秦人为之出兵。

二国并力,遂走吴师,昭王返国,所谓善败不亡者也。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剪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

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CA76起云合,果共轧之。

斯为下矣。

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

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

至于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

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

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汉兴,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

任萧、曹之文,用良、平之谋,骋陆、郦之辩,明叔孙通之仪,文武相配,大略举焉。

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

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鞭扑不可弛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

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德者,帝王之利器。

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

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

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

三代之盛,至于刑错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邦用轻典。

二曰,刑平邦用中典。

三曰,刑乱邦用重典。

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所谓刑平邦用中典者也。

凡杀人者踣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积。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舂槁。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B062者,皆不为奴。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

黑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

晋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谊,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

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

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竦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

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

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今吾子相郑国,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

《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

’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如是,何辟之有?

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

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货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虖!

”子产报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材,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偷薄之政,自是滋矣。

孔子伤之,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 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

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蠲削烦苛,兆民大说。

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

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

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

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

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

”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

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

”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

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

吾甚自愧。

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

’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

夫刑至断支休,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岂为民父母之意哉!

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

具为令。

” 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

陛下下明诏,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于盛德,臣等所不及也。

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

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

当劓者,笞三百。

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

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

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

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

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

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

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

臣昧死请。

”制曰:“可。

”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斩右止者又当死。

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

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

”狱尚不全。

至中六年,又下诏曰:“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

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

”又曰:“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棰令。

”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请:“笞者,棰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

当笞者,笞臀。

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

”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犹以为威。

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

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

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

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宣帝自在闾阎而知其若此。

及即尊位,廷史路温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语在《温舒传》。

上深愍焉,乃下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

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

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

其务平之,以称朕意。

”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

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

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圣王置谏争之臣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

立法明刑者,非以为治,救衰乱之起也。

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

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

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无所弄矣。

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则廷平将招权而为乱首矣。

”宣帝未及修正。

至元席初立,乃下诏曰:“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

其议律、令可蠲除轻减者,条奏,唯在便安万姓而已。

” 至成帝河平中,复下诏曰:“《甫刑》云‘五刑之属三千,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奇请它比,日以益滋,自明习者不知所由,欲以晓喻众庶,不亦难乎!

于以罗元元之民,夭绝亡辜,岂不哀哉!

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习律、令者议减死刑及可蠲除约省者,令较然易知,条奏。

《书》不云乎?

‘惟刑之恤哉!

’其审核之,务准古法,朕将尽心览焉。

”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

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

是以大议不立,遂以至今。

议者或曰,法难数变,此庸人不达,疑塞治道,圣智之所常患者也。

故略举汉兴以来,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者。

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

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

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

”故谓之具五刑。

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至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袄言令。

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

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弗取。

其议。

”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

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

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

”文帝复曰:“朕闻之,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

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朕夫见其便,宜熟计之。

”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

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

”其后,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

由是言之,风俗移易,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

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

《周官》有五听、八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

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

三刺: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三宥:一曰弗识,二曰过失,三曰遗忘。

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三曰蠢愚。

凡囚,“上罪梏BF25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

王之同族BF25,有爵者桎,以待弊。

”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

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

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

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

”上恩如此,吏犹不能奉宣。

故孝景中五年复下诏曰:“诸狱疑,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其后狱吏复避微文,遂其愚心。

至后元年,又下诏曰:“狱,重事也。

人有愚智,官有上下。

狱疑者谳,有令谳者已报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

”自此之后,狱刑益详,近于五听三宥之意。

三年复下诏曰:“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

鳏、寡不属逮者,人所哀怜也。

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

”至孝宣元康四年,又下诏曰:“朕念夫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逆乱之心,今或罗于文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朕甚怜之。

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

”至成帝鸿嘉元年,定令:“年未满七岁,贼斗杀人及犯殊死者,上请廷尉以闻,得减死。

”合于三赦幼弱、老眊之人。

此皆法令稍近古而便民者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善人为国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

”言圣王承衰拨乱而起,被民以德教,变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

至于善人,不入于室,然犹百年胜残去杀矣。

此为国者之程式也。

今汉道至盛,历世二百余载,考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余。

古人有言:“满堂而饮酒,有一人乡隅而悲泣,则一堂皆为之不乐。

”王者之于天下,譬犹一堂之上也,故一人不得其平,为之凄怆于心。

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未洽者也。

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杰务私,奸不辄得,狱C224不平之所致也。

《书》云“伯夷降典,哲民惟刑”,言制礼以止刑,犹堤之防溢水也。

今堤防凌迟,礼制未立。

死刑过制,生刑易犯。

饥寒并至,穷斯滥溢。

豪杰擅私,为之囊橐,奸有所隐,则狃而浸广:此刑之所以蕃也。

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

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

”又曰:“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

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

”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

今之狱吏,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功名,平者多患害。

谚曰:“鬻棺者欲岁之疫。

”非憎人欲杀之,利在于人死也。

今治狱吏欲陷害人,亦犹此矣。

凡此五疾,狱刑所以尤多者也。

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

以口率计,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可谓清矣。

然而未能称意比隆于古者,以其疾未尽除,而刑本不正。

善乎!

孙卿之论刑也,曰:“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者无肉刑,有象刑、墨鲸之属,菲履赭衣而不纯,是不然矣。

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邪,岂独无肉刑哉,亦不待象刑矣。

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

罪至重而刑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未也。

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

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

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

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夫征暴诛悖,治之威也。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故重,犯乱之罪故轻也。

《书》云‘刑罚世重世轻’,此之谓也。

”所谓“象刑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屦赭衣者哉?

孙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

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俗已薄于三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而御駻突,违救时之宜矣。

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

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

至乎穿F1BE之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若此之恶,髡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

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

故俗之能吏,公以杀盗为威,专杀者胜任,奉法者不治,乱名伤制,不可胜条。

是以罔密而奸不塞,刑蕃而民愈嫚。

必世而未仁,百年而不胜残,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

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B064二百章,以应大辟。

其余罪次,于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

及伤人与盗,吏受赇枉法,男女淫乱,皆复古刑,为三千章。

诋欺文致微细之法,悉蠲除。

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殷天人之和,顺稽古之制,成时雍之化。

成、康刑错,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

《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

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所谓“一人有庆,万民赖之”者也。

汉书·志·食货志上

〔班固〕 〔汉〕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茂迁有无,万国作B376。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

制庐井以均之。

开市肆以通之。

设庠序以教之。

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

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

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有赋有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

七十以上,上所养也。

十岁以下,上所长也。

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

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D733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

乡,万二千五百户也。

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

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

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

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

”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

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

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

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

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

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

其《诗》曰:“有CA56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

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

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

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

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

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

中孰自三,余三百石。

下孰自倍,余百石。

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ED54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晁错复说上曰: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

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

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

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

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C03D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粱肉。

为吏者长子孙。

居官者以为姓号。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又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

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蓄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

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然后可善治也。

”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B04B。

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后稷始B04B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B04B,长终亩。

一亩三B04B,一夫三百B04B,而播种于B04B中。

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贵阝其土以附苗根。

故其《诗》曰:“或芸或B679,黍稷DE3EDE3E。

”芸,除草也。

B679,附根也。

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

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DE3EDE3EDE3E而盛也。

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

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

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

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

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E346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

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

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

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

”又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从其计。

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

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

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

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值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

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

”上不听。

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民便之。

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至大官。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

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

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

上从其议,皆罢之。

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

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赈贷穷乏。

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

永始二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

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

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

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

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

亦未可详,宜略为限。

”天子下其议。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

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

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

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

”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

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

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平帝崩,王莽居摄,遂篡位。

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籓,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府库百官之富,天下晏然。

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满,狭小汉家制度,以为疏阔。

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同,而西南夷钅句町称王。

莽乃遣使易单于印,贬钅句町王为侯。

二方始怨,侵犯边境。

莽遣兴师,发三十万众,欲同时十道并出,一举灭匈奴。

募发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转委输兵器,自负海江、淮而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海内扰矣。

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分裂州郡,改职作官,下令曰:“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十税五也。

富者骄而为邪,贫者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

”犯令,法至死,。

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后三年,莽知民愁,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卖买,勿拘以法。

然刑罚深刻,它政誖乱。

边兵二十余万人仰县官衣食,用度不足,数横赋敛,民俞贫困。

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于外。

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

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

酪不可食,重为烦扰。

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澹官以廪之,吏盗其廪,饥死者什七八。

莽耻为政所至,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

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

”岁为此言,以至于亡。

汉书·志·食货志下

〔班固〕 〔汉〕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钱圜函方,轻重以铢。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

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

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

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

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臧也。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

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

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

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

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澹焉。

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

其后百余年,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

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

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潢洿也,竭亡日矣。

王其图之。

”弗听,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以劝农澹不足,百姓蒙利焉。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

黄金一斤。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贾谊谏曰: 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

然铸钱之情,非CA36杂为巧,则不可得赢。

而CA36之甚微,为利甚厚。

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众。

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井,孰积如此!

曩禁铸钱,死罪积下。

今公铸钱,黥罪积下。

为法若此,上何赖焉?

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

或用重钱,平称不受。

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

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

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

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

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

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

令禁铸钱,则钱必重。

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

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

故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

今博祸可除,而七福可致也。

何谓七福?

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

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

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三矣。

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

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五矣。

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

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七矣。

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今久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

上不听。

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

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

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粤之害,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徠东瓯,事两粤,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

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

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及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

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

人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夷,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

兴利之臣自此而始。

其后,卫青岁以数万骑出击匈奴,遂取河南地,筑朔方。

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辑之。

数岁而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

东置沧海郡,人徒之费疑于南夷。

又兴十余万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

乃募民能人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此后四年,卫青比岁十余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

于是大司农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

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

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值三十余万金。

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

“千夫”如王大夫。

其有罪又减二等。

爵得至“乐卿”。

以显军功。

军功多用超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

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

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以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而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用矣。

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坐而死者数万人,吏益惨急而法令察。

当是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公孙弘以实相,布被,食不重味,为下先,然而无益于俗,稍务于功利矣。

其明年,票骑仍再出击胡,大克获。

浑邪王率数万众来降,于是汉发车三万两迎之。

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士。

是岁费凡百余巨万。

先是十余岁,河决,灌梁、楚地,固已数困,而缘河之郡堤塞河,辄坏决,费不可胜计。

其后番系欲省底柱之漕,穿汾、河渠以为溉田。

郑当时为渭漕回远,凿漕直渠自长安至华阴。

而朔方亦穿溉渠。

作者各数万人,历二三期而功未就,费亦各以巨万十数。

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

而胡降者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府禁臧以澹之。

其明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

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于县官。

数岁贷与产业,使者分部护,冠盖相望,费以亿计,县官大空。

而富商贾或滞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

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余年,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盗铸,不可胜数。

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

有司言曰:“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

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

”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值四十万。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又造银锡白金。

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值三千。

二曰以重养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

三曰复小,橢之,其文龟,值三百。

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

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而桑弘羊贵幸。

咸阳,齐之大煮盐。

孔仅,南阳大冶,皆至产累千金,故郑当时进言之。

弘羊,洛阳贾人之子。

以心计,年十三侍中。

故三人言利事析秋豪矣。

法既益严,吏多废免。

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千夫,征发之士益鲜。

于是除千夫、五大夫为吏,不欲者出马。

故吏皆适令伐棘上林,作昆明池。

其明年,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赏赐五十万金,军马死者十余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

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鋊。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

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

”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吏益多贾人矣。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

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

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而民不齐出南亩,商贾滋众。

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

异时算轺车、贾人之缗钱皆有差小,请算如故。

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算一。

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算一。

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

商贾人轺车二算。

船五丈以上一算。

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

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 是时,豪富皆争匿财,唯卜式数求入财以助县官。

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官,上强拜之,稍迁至齐相。

语自在其《传》。

孔仅使天下铸作器,三年中至大司农,列于九卿。

而桑弘羊为大司农中丞,管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

始令吏得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

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

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赦自出者百余万人。

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

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于是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国,举并兼之徒守、相为利者。

而御史大夫张汤方贵用事,减宣、杜周等为中丞,义纵、尹齐、王温舒等用惨急苛刻为九卿,直指夏兰之属始出。

而大农颜异诛矣。

初,异为济南亭长,以廉直稍迁至九卿。

上与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

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

”天子不说。

汤又与异有隙,及人有告异以它议,事下汤治。

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

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论死。

自是后有腹非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

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于是告缗钱纵矣。

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官赤仄,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

白金稍贱,民弗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终废不行。

是岁,汤死而民不思。

其后二岁,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

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直工大奸乃盗为之。

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

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

奴婢以千万数。

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宅亦如之。

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民C84A甘食好衣,不事畜臧之业,而县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

益广关,置左右辅。

初,大农斡盐铁官布多,置水衡,欲以主盐铁。

及杨可告缗,上林财物众,乃令水衡主上林。

上林既充满,益广。

是时粤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

治楼船,高十余丈,旗织加其上,甚壮。

于是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

宫室之修,繇此日丽。

乃分缗钱诸官,而水衡、少府、太仆、大农各置农官,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

其没入奴婢,分诸苑养狗、马、禽兽,及与诸官。

官益杂置多,徒奴婢众,而下河漕度四百万石,及官自籴乃足。

所忠言:“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乃征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名曰“株送徒”。

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

是时山东被河灾,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天子怜之,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

使者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赈焉。

明年,天子始出巡郡国。

东度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辩,自杀。

行西逾陇,卒,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

于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

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以除告缗,用充入新秦中。

既得宝鼎,立后土、泰一祠,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宫储,设共具,而望幸。

明年,南粤反,西羌侵边。

天子为山东不澹,赦天下囚,因南方楼船士二十余万人击粤,发三河以西骑击羌,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戊田之。

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皆仰给大农。

边兵不足,乃发武库、工官兵器以澹之。

车骑马乏,县官钱少,买马难得,乃著令,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差出牝马天下亭,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齐相卜式上书,愿父子死南粤。

天子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

布告天下,天下莫应。

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

至饮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

乃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式既在位,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之。

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贵,乃因孔仅言船算事。

上不说。

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

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

而初郡又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大农。

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

然兵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轻赋法矣。

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贬为太子太傅。

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斡天下盐铁。

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

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准”。

天子以为然而许之。

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

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弘羊又请令民得入粟补吏,及罪以赎。

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不复告缗。

它郡各输急处。

而诸农各致粟,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者再百焉。

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

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

亨弘羊,天乃雨。

”久之,武帝疾病,拜弘羊为御史大夫。

昭帝即位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

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视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

弘羊难,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

乃与丞相千秋共奏罢酒酤。

弘羊自以为国兴大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怨望大将军霍光,遂与上官桀等谋反,诛灭。

宣、元、成、哀、平五世,无所变改。

元帝时尝罢盐、铁官,三年而复之。

贡禹言:“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民坐盗铸陷刑者多。

富人臧钱满室,犹无厌足。

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毋复以为币,除其贩卖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意农桑。

”议者以为交易待钱,布、帛不可尺寸分裂。

禹议亦寝。

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

又造契刀、错刀。

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

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

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

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

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

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

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

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

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

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

黄金重一斤,直钱万。

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

它银一流直千。

是为银货二品。

元龟B77A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

公龟九寸,直五百,为壮贝十朋。

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

子龟五寸以上,直百,为小贝十朋。

是为龟宝四品。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

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

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

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

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

是为贝货五品。

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

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

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

是为布货十品。

凡宝货三物,六名,二十八品。

铸作钱布皆用铜,淆以连锡,文质周郭放汉五铢钱云。

其金、银与它物杂,色不纯好,龟不盈五寸,贝不盈六分,皆不得为宝货。

元龟为蔡,非四民所得居,有者,入大卜受直。

百姓愦乱,其货不行。

民私以五铢钱市买。

莽患之,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

莽知民愁,乃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龟、贝、布属且寝。

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

国师公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雠,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莽乃下诏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

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同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能采金、银、铜、连锡,登龟、取贝者,皆自占司市钱府,顺时气而取之。

又以《周官》税民:凡田不耕为不殖,出三夫之税。

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

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

其不能出布者,冗作,县官衣食之。

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嫔妇桑蚕、织纴、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所之县官,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

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实者,尽没入所采取,而作县官一岁。

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

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雠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

万物卬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与民。

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

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毋过三月。

民或乏绝,欲贷以治产业者,均授之,除其费,计所得受息。

毋过岁什一。

羲和鲁匡言:“名山、大泽,盐、铁、钱、布、帛,五均赊贷,斡在县官,唯酒酤独未斡。

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故《诗》曰‘无酒酤我’,而《论语》曰‘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

夫《诗》据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御也。

《论语》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弗食。

今绝天下之酒,则无以行礼相养。

放而亡限,则费财伤民。

请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率开一卢以卖,雠五十酿为准。

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各以其市月朔米曲三斛,并计其贾而参分之,以其一为酒一斛之平。

除米曲本贾,计其利而什分之,以其七入官,其三及糟CE6D、灰炭给工器、薪樵之费。

” 羲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郡有数人,皆用富贾。

落阳薛子仲、张长叔、临菑姓伟等,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臧不实,百姓俞病。

莽知民苦之,复下诏曰:“夫盐,食肴之将。

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

铁,田农之本。

名山、大泽,饶衍之臧。

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卬以给澹。

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

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

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

每一斡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

”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

后五岁,天凤元年,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

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

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

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乃令民且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尽六年,毋得复挟大钱矣。

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

莽以私铸钱死,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行,乃更轻其法。

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

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

非沮宝货,民罚作一岁,吏免官。

犯者俞众,及五人相坐皆没入,郡国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愁苦死者什六七。

作货布后六年,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壹切税吏民,訾三十而取一。

又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吏,皆保养军马,吏尽复以与民。

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

又用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

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

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

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

自发猪突豨勇后四年,而汉兵诛莽。

后二年,世祖受命,荡涤烦苛,复五铢钱,与天下更始。

赞曰:《易》称“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书》云“茂迁有无”,周有泉府之官,而《孟子》亦非“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野有饿殍而弗知发”。

故管氏之轻重,李悝之平籴,弘羊均输,寿昌常平,亦有从徠。

顾古为之有数,吏良而令行,故民赖其利,万国作乂。

及孝武时,国用饶给,而民不益赋,其次也。

至于王莽,制度失中,奸轨弄权,官民俱竭,亡次矣。

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

〔班固〕 〔汉〕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

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书》载唐、虞之际,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

盗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陋。

十有二牧,柔远能迩。

禹作司空,平水土。

弃作后稷,播百谷。

卨作司徒,敷五教。

咎繇作士,正五刑。

垂作共工,利器用。

益作朕虞,育草木鸟兽。

伯夷作秩宗,典三礼。

夔典乐,和神人。

龙作纳言,出入帝命。

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

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四岳谓四方诸侯。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亡。

故略表举大分,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秋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

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

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

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

有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

后省,八年复置。

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

位在三公上。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

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有长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宫令长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

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

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

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

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

又期门、羽林皆属焉。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

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

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羽林有令丞。

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

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

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取其领事之号。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

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

卫士三丞。

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

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

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

又龙马、闲驹、橐泉、B05A駼、承华五监长丞。

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

又牧橐、昆F75A令丞皆属焉。

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马挏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

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哀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

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

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

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

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

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

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

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

王莽并其官于秩宗。

初,内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

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

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

騪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

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

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

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

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左弋为佽飞,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

佽飞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

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

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绥和二年,哀帝省乐府。

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

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两尉。

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皆属焉。

初,寺互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中尉。

自太常至执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

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

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

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

成帝阳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

诸宦官皆属焉。

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

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

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

属官,九译令。

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

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

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皆属焉。

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水三丞。

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

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厩官。

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

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

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

左内史更名左冯翊,属官有廪牺令丞尉。

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

属官有掌畜令丞。

又右都水、铁官、厩、雍厨四长丞皆属焉。

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

列侯更属大鸿胪。

元鼎四年更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

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

后罢其兵。

察三辅、三河、弘农。

元帝初元四年去节。

成帝元延四年省。

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

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

屯骑校尉掌骑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

越骑校尉掌越骑。

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

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

虎贲校尉掌轻车。

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

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

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

皆秦制。

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皆秦制,以赏功劳。

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ED7C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

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

有丞,秩皆六百石。

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关都尉,秦官。

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职听讼,收赋税。

游徼徼循禁贼盗。

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

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

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

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

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

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

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

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

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汉书·表·外戚恩泽侯表

〔班固〕 〔汉〕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

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

世代虽殊,其揆一也。

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

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宫用能为次序。

后嗣共己遵业,旧臣继踵居位。

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

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爵。

又畴咨前代,询问耆老,初得周后,复加爵、邑。

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

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

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

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

卒用废黜。

是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

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浸广博矣。

是以别而叙之。

【表略】

汉书·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班固〕 〔汉〕

昔《书》称“蛮夷帅服”,《诗》云“徐方既俫”,《春秋》列潞子之爵,许其慕诸夏也。

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高、襄城之封,虽自外来,本功臣后。

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

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又有吴、楚之事。

武兴胡、越之伐,将帅受爵,应本约矣。

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而序之,续元功次云。

【表略】

汉书·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班固〕 〔汉〕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

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

罔亦少密焉。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

善乎,杜业之纳说也!

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

汤法三圣,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译来贺。

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

隆名之主,安立亡国。

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大孝之隆,于是为至。

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

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

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

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

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

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

以往况今,甚可悲伤。

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欣欣,靡不归心。

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于是成帝复绍萧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

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