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忆黄山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

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

悬崖峭壁,瀑布争流。

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

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

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

翠微霜晓,仰盼龙楼。

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

谁知此,问原头白鹿,水畔青牛。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简介

黄山,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区是中国名山之一。本名黟山,因传说为黄帝栖真飞升之地,故唐代改名黄山。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胜,被称为黄山四绝。 在宋词中,写黄山的作品不是很多,而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只有汪莘这首词,可谓不可多得。在这首词中,作者仿彿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词的上阕,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 下阕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从起句开篇,词人即纵笔挥洒,连刷三句,整体上绘出黄山雄伟瑰丽的画面:「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所谓三十六峰,不是实指,乃概略之数。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或巍峨雄伟,横绝天表;或清秀隽美,流丹映彩。层峦叠嶂,屏张锦绣,争奇斗艳,千姿百态。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犹然凉爽如秋,所以说「长锁清秋」。清字,不仅说气候清凉,也是说景色清幽。 而「锁」字则点出清秋常在,独存山中之意。接下去的四句,采取分镜头写法,捕捉典型的景观,细致刻画黄山山水胜境:「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对」字为领格字,直领四句。一二、三四句各为一组,分写孤峰云烟、悬崖瀑布。而一三、二四则是隔句对仗,谓之扇面对。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迴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那孤峙飞耸的山巅绝顶,彩云缭绕,轻烟袅袅,或细如丝缕,柔如薄纱;或迷茫如海,横际无涯。忽聚忽散,离合变化,各逞奇姿,互竞秀色,气象万千。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素练遥挂,喷珠溅雪,争泻深潭,令人魂魄摇荡。总起来说,这四句笔落情至,语出景现,无刻意雕凿之痕而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之美。言简意赅,情韵俊秀。 词人多年屏居黄山,耽于自然的山水情怀、云林雅趣,使他不知疲倦地遍游山中胜境,甚至不顾寒冷,踏雪觅胜,所以词中写了「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头两句根据传说写成。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毛白异色,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即指此。「仙家芝草」,则指服之可以成仙的灵芝草。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写仙桃与仙草,既点出黄山异景,也点出它的非凡的经历。深山灵秘,正是寻幽探险的最好去处,虽在初春正月,词人游兴仍很高,雪过天晴之后便进山了。这三句中,「雪后」一句乃倒提之笔,点明入山寻访仙物时的天气、季节和急切心情。当他在进山路上,经过白龙潭时,忽然想起曾见过的奇景,于是再追述一笔,写了「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这里用「亲曾见」三字先作交代,表明所写奇景乃是亲眼所见的实在之景,并非道听途说,或是凭空想象的虚幻之景。所说「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在那里,白云溪受众壑之水,泻入白龙潭。每逢大雨倾盆之时,激流怒注,潭中之水有如雷辊霆击,虎啸龙吟,其势汹涌澎湃,如海潮翻滚,白浪蹴空,令人神骇心惊,不敢逼视。词人用「海涌潮头」四字加以形容,确实恰到好处。 过阕两句:「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用「当年」二字提引,点明回叙之意,也见出黄帝浮丘彷彿确曾栖隐于黄山。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得仙丹八粒,黄帝服其七粒,于是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至今,炼丹峰上,浮丘公炼丹所用的鼎炉、灶穴、药杵、药臼仍然依稀可辨。 峰下还有炼丹源、洗药溪呢。灵山仙迹,神奇动人。可是,词人撇开这些不问,而独独问到玉枕玉床,说明别的灵迹都已见到,而枕卧之具却未曾寻得。想象之中,这本是应该有的,如今不见了,却不肯直说,而故意摇曳笔姿,问出「还在不」三字,亲切自然,妙有灵动之感。接下去,词人想入非非,进入幽渺的神话境界,以「向」字切入,领起四个四言秀句:「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所说的天都,即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其高度虽略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它风姿峻伟,气势磅礴,拔地耸天,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故名曰「天都」。 「凤管」,即凤箫。相传春秋时有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萧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凤来归,穆公为之筑凤台。后萧史、弄玉俱乘凤而去。凤箫之名即由此而得。这里说「遥闻凤管」,则由望仙峰传说推想而来。相传黄帝、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遥闻有絃歌之声,黄帝在仙乐接引下驾云而去,后来就有了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之溪则因此得名为絃歌溪。词人想,天都峰是黄帝聚会众神之所,「中天开帝庭,百灵此朝飨」,当其降临之时也该是仙乐齐奏的,故而揉合望仙、天都两峰传说,写了「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这两句不仅描绘出夜宿黄山的奇情逸趣和灵异境界,而且点带出天都峰下月洒清辉、山幽峰秀的清美景色。黄山之夜是美的,黄山之晨也是美的,所以后面两句「翠微霜晓,仰盼龙楼」,转而描绘黄山翠微峰的清丽风光。翠微峰位于黄山后海,为三十六大峰之一。山上古树参天,修竹遍地,郁郁葱葱,苍翠可爱,故名之曰翠微。山下有翠微寺,为唐代麻衣禅师道场。他曾飞锡穿穴而得神泉。龙楼,是由大气折射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空中幻影,俗称之为蜃楼。古人以蜃属蛟龙一类的神异动物,能吁气作楼台城郭之状,故以蜃楼、龙楼称之。这种自然奇观,在黄山不常见到。故而当翠微霜天拂晓,晨光曦微之际,词人翘首仰盼,渴望幸得一见山中蜃楼奇景。他那举首凝目的神态、执意追求奇趣的情怀,活泼泼地表露出一颗热爱自然的纯真童心。神奇的黄山给予词人的实在太丰富了。可是那些神奇的故事毕竟都是遥远的过去的事情。词人来黄山时,虽然灵宅仙窟遗迹犹存,但已非昔日风貌。想到这里,不免有渺茫怅惘之感,于是写出了:「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这三句的大意说:浮丘公提炼丹砂的石穴之色,虽依然长红,可是丹炉火尽,早已冷却了,又怎能得到仙方灵丹,赶早修炼成仙呢?问到这谜一样的事情,自然无人能答,似乎难以写下去。然而词人却绕旋回折,点借仙物,写出结末三句:「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谁知此」三字,是就上句所问再作腾挪,而不即刻作答,象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饶有韵味。究竟有谁知道这些服丹成仙的事呢? 词人说只有去问源头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显然这白鹿青牛定非寻常之物。原来,相传浮丘公曾在黄山石人峰下驾鹤驯鹿,留下了驾鹤洞、白鹿源的遗迹。白鹿既是浮丘公当年驯化的,想来定然应该知晓仙人的灵秘。而那水畔青牛也有一段非凡的经历。相传翠微寺左的溪边有一牛,形质迥异,通体青色,一樵夫欲牵回家中,忽然青牛入水,无影无踪。从此,那溪便称为青牛溪,至今仍在。看来,那青牛也该多少知道些仙人的故事。词人用拟问语气点出白鹿、青牛,作为词的收结,辞尽而意不尽,含有无穷的韵味,使奇美的黄山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进一步抒发了词人饱览黄山风光,领略河山之美的诗情游兴。 这首词所写山水之景是实,神话传说是虚,虚实紧密揉合,使山水充满神奇色彩,使传说宛然实有其事,令人神往。而全词又是触景生情,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为一的艺术妙境,确为黄山词难得的神品。明人程敏政《游黄山记》说:「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汪莘这首辞采横溢、情韵深厚的黄山词,可以说足以当其胜、尽其变而与名家并驾齐驱。



沁园春·挂黄山图十二轴,恰满一室,觉此身真在黄山中也,赋此词寄天都峰下王道者

〔汪莘〕 〔宋〕

家在柳塘,榜挂方壶,图挂黄山。

觉仙峰六六,满堂峭峻,仙溪六六,绕屋潺湲。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只在吾庐寻丈间。

非人世,但鹤飞深谷,猿啸高岩。

如今老疾蹒跚。

向画里嬉游卧里看。

甚花开花落,悄无人见,山南山北,谁似余闲。

住个庵儿,了些活计,月白风清人倚阑。

山中友,类先秦气貌,后晋衣冠。

水调歌头·雪中篘酒,恰得三十六壶,乃酹黄山之神,而歌以侑之

〔汪莘〕 〔宋〕

酿秫小春月,取酒雪花晨。

漏壶插破浮蚁,涌起碧鳞鳞。

谁觉东风密至,更带梅香潜入,瓮里净无尘。

一见酒之面,便得酒之心。

这番酒,□□□,未及宾。

黄山图就,旧日境界喜重新。

三十六峰云嶂,三十六溪烟水,三十六壶春。

寄语黄山道,我是境中人。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汪莘〕 〔宋〕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

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

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

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

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行香子·雪后闲眺

〔汪莘〕 〔宋〕

策杖溪边。

倚杖峰前。

望琼林、玉树森然。

谁家残雪,何处孤烟。

向一溪桥,一茅店,一渔船。

别般天地,新样山川。

唤家僮、访鹤寻猿。

山深寺远,云冷钟残。

喜竹间灯,梅间屋,石间泉。

沁园春

〔汪莘〕 〔宋〕

流水小桥,茅屋竹窗,纸帐蒲团。

把坎宫闭了,虎龙吟啸,离宫锁定,日月回环。

万点星飞,两轮电转,五色圆光天样宽。

□奇处,渐冥冥杳杳,有个鸦翻。

当时筑著机关。

后常把空华戏弄看。

更有些可笑,寐中清境,有些可怪,镜里清颜。

太上留魂,老君炼魄,又被瞿昙都扫残。

如何好,只单修见性,双炼还丹。

满江红·不敢赋梅,赋感梅

〔汪莘〕 〔宋〕

洞府瑶池,多是见、桃红满地。

君试问、江海清绝,因何抛弃。

仙境常如二三月,此花不受春风醉。

被贩儿、俚妇折来看,添憔悴。

泛雪艇,摇冰枻。

溪馆静,村扉闭。

须祁寒彻骨,清香透鼻。

孤竹赤松真我友,姚黄魏紫非吾契。

笑方壶、日日绕南枝,犹多事。

满江红·客有索赋梅词者,余应之曰:自林和靖诗出,光前绝后矣。姑以此意赋之可也

〔汪莘〕 〔宋〕

唐宋诸公,谁道得、梅花亲切。

到和靖、先生诗出,古人俱拙。

写照乍分清浅水,传神初付黄昏月。

尽后来、作者斗尖新,仍重叠。

离不得,春和腊。

少不得,烟和雪。

更茅檐低亚,竹篱轻折。

何事西邻春得入,还如东阁人伤别。

总输他、树下作僧来,离言说。

水调歌头·岁暮书怀

〔汪莘〕 〔宋〕

草木自成岁,禽鸟已春声。

仰观俯察,多少宇宙古今情。

遐想炎黄以上,逮至汉唐而下,几个费经营。

巢许有真意,无责自身轻。

富与贵,贫与贱,死还生。

方壶岁晚,深感梅蕊向人倾。

造物元来无物,有物还应自造,人意几曾平。

天际识归路,野鹤忽长鸣。

水调歌头·客有言存心者,未得其序,因赋

〔汪莘〕 〔宋〕

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

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

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

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

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

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

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

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

水调歌头·客有言持志者,未知其用,因赋

〔汪莘〕 〔宋〕

志可洞金石,气可塞堪舆。

问君所志安在,富贵胜人乎。

看取首阳二子,叩住孟津匹马,天讨不枝梧。

特立浮云外,大块可齐驱。

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

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

立处孤峰万仞,袖里青蛇三尺,用舍付河图。

晞汝阳阿上,濯汝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