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

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问哉!

明乎道矣。

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

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

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

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

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

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

木运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

民病瘟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

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

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

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

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

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

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支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阴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

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喧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

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

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

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运抑之,升之不前,实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

民病上热,喘、嗽,血溢。

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坼、皮肤燥。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

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天也。

土运以至,水欲升天,土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湿而热蒸,寒生两间。

民病注下、食不及化。

久而成郁,冷来客热,冰雹卒至。

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燠热、暴烦而复厥。

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

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是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道。

所谓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

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

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

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燥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

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风燥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藏。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

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

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凛冽复作,天云惨凄。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

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

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

或木运以至,木运承之,降而不下。

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损乃作。

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支节痛、腹满、䐜臆。

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

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水运承之,降而不下。

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欲生,冷气卒至,甚即冰雹也。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冷气复热,赤风化疫。

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

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

是故巳亥之岁,阳明降地,主窒地彤,胜而不入。

又或遇太阳未退位,即阳明未得降,即火运以至之,火运承之,降而不下。

即天清而肃,赤气乃彰,暄热反作。

民皆昏倦,夜卧不安,咽干、引饮、懊热内烦。

大清朝暮,暄还复作。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天清薄寒,远生白气。

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两胁作痛、满目䀮䀮。

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

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至,土运承之,降而不入。

即天彰黑气,暝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

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

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

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

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木气虽有余,而位不过于君火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

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䐜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

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

民病痎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

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

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雾云待时。

民病温、疠至,喉闭、嗌干、烦躁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

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

民病温疫、疵、废。

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

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毒。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

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

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作。

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

太阳不退位,即春寒夏作,冷雹乃降,沉阴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

民病痹厥,阴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帝曰: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

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上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

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癸己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

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未合德也,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

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别本作然)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

地已迁正,厥阴司地,去岁太阳以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阴,故地不奉天化也。

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

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

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一游宫。

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水疠,其状如水疫,治法如前。

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

地以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

乙己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一也。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即下乙未柔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后三年化疠,名曰金疠,其状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

又只如壬午,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且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后戊申年也,太阴犹尚治天。

地已迁正,厥阴在泉,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水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

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

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迁交司而治天,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

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

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

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

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

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

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

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

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

厥阴司天,则右不应。

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

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

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

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

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

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出页)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

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结,(月耑)如别。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

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

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

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帝曰:善。

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帝曰:善。

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

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

尺泽绝,死不治。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

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鶩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眥,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火台),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神门绝,死不治。

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帝曰:善。

治之奈何?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

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燥火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月隹)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火芮),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艹热),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目閏)瘛,火气内发,上为口麋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月隹)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神门绝,死不治。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軟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

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

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

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

半,所谓天枢也。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

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

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

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

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

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

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

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

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瘛瘲。

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

主胜则喉嗌中鸣。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

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

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

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

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

少阴同候。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

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鶩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

其于正味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軟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

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大则数少,小则数多。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

病生于本,余知之矣。

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

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

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虚,则邪甚也。

失时之和,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逆,正顺也。

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此之谓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

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

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

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数,是谓四塞。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

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

阳明之主,先辛后酸。

太阳之主,先咸后苦。

厥阴之主,先酸后辛。

少阴之主,先甘后咸。

太阴之主,先苦后甘。

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軟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

有毒无毒,何先何后?

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善。

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

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

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

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

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不治五味属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

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

〔无名氏〕 〔汉〕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

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

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

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

〔无名氏〕 〔汉〕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

余真问以自谬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

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

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

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

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

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懈堕,喘嗽,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

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

譬以鸿飞,亦冲于天。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四肢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

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

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衂则呕。

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太素》作经),是谓至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

〔无名氏〕 〔汉〕

黄帝曰:呜呼远哉!

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故伤败结积,留薄归阳,脓积寒炅。

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

〔无名氏〕 〔汉〕

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

窈窈冥冥,熟知其道?

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

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

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

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

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木欲降而地皛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

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

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

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

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

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刺法乎?

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

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

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

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

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

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

言其至理。

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

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

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

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

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

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

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

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

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

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

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

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

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

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

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

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

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

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

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

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

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

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

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

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

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

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

甚即甚,三年至。

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

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

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

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

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

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

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

当刺肺之俞。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是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

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

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

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

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

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

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

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

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复刺肝之俞。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

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

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

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

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

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太阳,太角,太阴。

壬辰,壬戌。

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太阳,太徵,太阴。

戊辰,戊戌,同正徵。

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太阳,太宫,太阴。

甲辰岁会(同天符),甲戌岁会(同天符)。

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太阳,太商,太阴。

庚辰,庚戌。

其运凉,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胷满。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太阳,太羽,太阴。

丙辰天符,丙戌天符。

其运寒,其化凝惨凛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

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

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

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

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

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

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

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

民乃舒。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

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读注:此句经文原在本段首,为错简,调整至此)。

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

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帝曰:善。

阳明之政奈何?

岐伯曰:卯酉之纪也。

阳明,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同正商。

丁卯岁会,丁酉。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

阳明,少徵,少阴,寒雨胜复同,同正商。

癸卯(同岁会),癸酉(同岁会)。

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阳明,少宫,少阴,风凉胜复同。

己卯,己酉。

其运雨风凉。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阳明,少商,少阴,热寒胜复同,同正商。

乙卯天符,乙酉岁会、太一天符,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

阳明,少羽,少阴,雨风胜复同。

辛卯,少宫同。

辛酉、辛卯,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逆,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

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

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

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栗、癃闭。

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暴,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

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衂、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厉大至,民善暴死。

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

民病寒热。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

民气和。

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

民乃康平,其病温。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

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

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

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帝曰:善。

少阳之政奈何?

岐伯曰:寅申之纪也。

少阳,太角,厥阴。

壬寅(同天符),壬申(同天符)。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少阳,太徵,厥阴。

戊寅天符,戊申天符。

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少阳,太宫,厥阴。

甲寅,甲申。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胕肿、痞饮。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少阳,太商,厥阴。

庚寅,庚申,同正商。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胷中。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少阳,太羽,厥阴。

丙寅,丙申。

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凛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

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

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

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

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

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胷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

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衂、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

其病满、身重。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

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

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故岁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

渍之发之。

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

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

有假者反之。

反是者病之阶也。

帝曰:善。

太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少角,太阳,清热胜复同,同正宫。

丁丑,丁未。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

太阴,少徵,太阳,寒雨胜复同。

癸丑,癸未。

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太阴,少宫,太阳,风清胜复同,同正宫。

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天符。

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太阴,少商,太阳,热寒胜复同。

乙丑,乙未。

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

太阴,少羽,太阳,雨风胜复同,同正宫。

辛丑(同岁会),辛未(同岁会)。

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

民病寒湿,腹满、身䐜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

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

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

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

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

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胷腹满。

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

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

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

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

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

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

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

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

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

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假者反之。

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帝曰:善。

少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太角、阳明。

壬子、壬午。

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别本作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

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

少阴、太徵、阳明。

戊子天符、戊午太一天符。

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灸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

少阴、太宫、阳明。

甲子、甲午。

其运阴雨,其化柔润(别本作顺)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少阴、太商、阳明。

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

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飋,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

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

少阴、太羽、阳明。

丙子岁会、丙午。

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

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

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

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

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

炎暑将起,中外疮疡。

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

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

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

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衂、饮发。

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

其病温。

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

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

地将易也。

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

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避虚邪,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

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

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有假则反。

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帝曰:善。

厥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巳亥之纪也。

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

丁巳天符、丁亥天符。

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

厥阴、少徵、少阳,寒雨胜复同。

癸巳(同岁会)、癸亥(同岁会)。

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

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

己巳、己亥。

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

厥阴、少商、少阳,热寒胜复同,同正角。

乙巳、乙亥。

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

厥阴、少羽、少阳,雨风胜复同。

辛巳、辛亥。

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

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

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

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

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

民病寒于右之下。

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

民病热于中。

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

民病泣出、耳鸣、掉、眩。

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

民病黄瘅而为胕肿。

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

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有假反常。

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帝曰:善。

夫子之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

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

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

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

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是明道也。

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

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

”所谓气也。

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

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

帝曰:愿闻同化何如?

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帝曰: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

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

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此凡二十四岁也。

帝曰:愿闻其所谓也?

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

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

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

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阳。

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

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

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

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

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

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

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

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

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帝曰:加者何谓?

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帝曰:临者何谓?

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

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

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

司气以寒,用寒无犯。

司气以凉,用凉无犯。

司气以温,用温无犯。

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

帝曰:善。

其犯者何如?

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

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帝曰:善。

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

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

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

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

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七宫。

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

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岁会)、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

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三宫。

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

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

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五宫。

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同天符)、庚子岁(同天符):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

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辛温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同岁会)、辛丑岁(同岁会):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

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一宫。

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同天符)、壬寅岁(同天符):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

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同岁会)、癸卯岁(同岁会):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

所谓邪气化日也。

灾九宫。

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戌(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

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

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

邪气化日也。

灾七宫。

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岁会)、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

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三宫。

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天符)、戊申岁(天符):上少阳相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

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五宫。

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

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一宫。

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

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九宫。

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

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太一天符)、乙卯岁(天符):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七宫。

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天符)、丙辰岁(天符):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

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天符)、丁巳岁(天符):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三宫。

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天符)、戊午岁(太一天符):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

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岁(太一天符):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五宫。

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

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辛温,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一宫。

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

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温,中酸温,下甘温,药食宜也。

癸巳(同岁会)、癸亥(岁同岁会):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

邪气化度也。

灾九宫。

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

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

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

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帝曰:其发也何如?

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

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

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

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

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

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陈色恶。

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

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雾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

其气二火前后。

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

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火郁之发,太虚曛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

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胷背、面首、四肢䐜愤,胪胀,疡疿,呕逆,瘈瘲,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

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

木发无时,水随火也。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

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帝曰:善。

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岐伯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曰:善。

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

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

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帝曰:善。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请遂言之。

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

时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

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

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

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

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

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

司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

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

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

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

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

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

气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

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

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

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

德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翮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

德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

布政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

气变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

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

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

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

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

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

令行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

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

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衂、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

病之常也。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

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

太阳寒化,施于少阴。

少阴热化,施于阳明。

阳明燥化,施于厥阴。

厥阴风化,施于太阴。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

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帝曰:愿闻所在也。

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

岐伯曰:太少异也。

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如何?

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

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

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

”此之谓也。

帝曰:善。

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帝曰:生者何如?

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

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瘛、肿胀、呕、鼽、衂、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

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帝曰:假者何如?

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

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

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

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

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

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瞤瘈,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

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

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

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

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

委和之纪,是谓胜生,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不平,收令乃早,凉雨时降,风云并兴,草木晚荣,苍干凋落,物秀而实,肤肉内充。

其气敛,其用聚,其动软戾拘缓,其发惊骇,其脏肝,其果枣李,其实核壳,其谷稷稻,其味酸辛,其色白苍,其畜犬鸡,其虫毛介,其主雾露凄沧,其声角商,其病摇动注恐,从金化也。

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

其病肢废、痈肿、疮疡,其甘虫,邪伤肝也。

上宫与正宫同。

萧瑟肃杀,则炎赫沸腾,眚于三,所谓复也,其主飞、蠹、蛆、雉,乃为雷霆。

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

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脏心,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其声徵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少徵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

邪伤心也。

凝惨凓冽,则暴雨霖霪,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沉霒淫雨。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衍,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粃也。

其气散,其用静定,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脏脾,其果李栗,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倮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留满否塞,从木化也。

少宫与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

其病飧泄,邪伤脾也。

振拉飘扬,则苍干散落,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狼,清气乃用,生政乃辱。

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类以蕃。

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厥,其发欬喘,其脏肺,其果李杏,其实壳络,其谷麻麦,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鸡羊,其虫介羽,其主明曜炎烁,其声商徵,其病嚏咳鼽衂,从火化也。

少商与少徵同,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

邪伤肺也。

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其主鳞伏彘鼠,藏气早至,乃生大寒。

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

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脏肾,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其畜彘牛,其虫鳞倮,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

少羽与少宫同,上官与正宫同。

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显狐狢,变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疟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

太角与上商同。

上征则其气逆,其病吐利。

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

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

上羽与正徵同。

其收齐,其病痓,上徵而收气后也。

暴烈其政,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

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稸,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黅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虫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肢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治不终。

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疡疰,其德雾露萧瑟,其变肃杀凋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

上徵与正商同。

其生齐,其病咳,政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

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

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雰,其变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黅,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鳞倮,其物濡满,其病胀。

上羽而长,气不化也。

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

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

”此之谓也。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

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

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

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

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帝曰:善。

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寿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帝曰:善。

其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欬嚏,鼽衂,鼻窒,疮疡,寒热胕肿。

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

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衂,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

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火乃眚,)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

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

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

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

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

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

在泉,倮虫育,鳞虫不成。

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

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

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

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

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

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

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

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

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

”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

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

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此之谓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

病在下,取之上。

病在中,旁取之。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

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治温以清,冷而行之。

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

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此之谓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是明道也!

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

位地者,地理也。

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

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

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呜,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甚则肌肉萎,足萎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

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上应荧惑星。

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

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

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帝曰:善。

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着,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

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岁星),其谷苍。

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

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疿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

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上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

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

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

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

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

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

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荧惑)星,其谷坚芒。

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荧惑),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

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镇星、)辰星,其谷秬。

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荧惑),其主黅谷。

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䀮䀮,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镇星)。

帝曰:善。

愿闻其时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

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

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

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

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

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

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

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

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

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

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腨膝。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

”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

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

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凓冽,其灾冰雪霜雹。

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其太过不及而上应五星。

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

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

故曰:“应常不应卒。

”此之谓也。

帝曰:其应奈何?

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

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

应近则小,应远则大。

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

大常之二,其眚即也。

小常之一,其化减。

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

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

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其道。

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妄行无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灾应何如?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

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

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

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

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

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

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

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

各从其动而复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

帝曰:善。

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

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

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予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

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

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太阳之右,厥阴治之。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阳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

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善。

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

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

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

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

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

木运之岁,上见厥阴。

水运之岁,上见太阳。

奈何?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

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逆则其病近,其害速。

顺则其病远,其害微。

所谓二火也。

帝曰:善。

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所谓初六,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

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

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

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

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

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

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

所谓六四,天之数也。

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

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

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帝曰:善。

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间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

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

”此之谓也。

帝曰:善。

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