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七十列传·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

左,视左手。

右,视右手。

后,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

”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

”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

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孙子字武,是齐国人。他以所著兵法求见于吴王阖闾。阖闾说:“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读,可以试着为我操演一番吗?”孙子说“可以。”阖闾问:“可用妇女来操演吗?”孙子说:“可以。”于是答应孙子,选出宫中美女,共计一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派王的宠姬二人担任两队的队长,让她们全部持戟。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吗?”妇女们说:“知道。”孙子说:“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妇女们说:“是。”规定宣布清楚,便陈设斧钺,当场重复了多遍。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妇女们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重复了多遍,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说着就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吴王从台上观看,见爱姬将要被斩,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用地位在她们之下的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然后孙子派使者回报吴王说:“士兵已经阵容整齐,大王可下台观看,任凭大王想让她们干什么,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可以。”吴王说:“将军请回客舍休息,寡人不愿下台观看。”孙子说:“大王只不过喜欢我书上的话,并不能采用其内容。”从此阖闾才知道孙子善于用兵,终于任他为将。吴国西面击破强楚,攻入郢,北威齐、晋,扬名于诸侯,孙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孙膑传 孙武死后,过了一百多年又有孙膑。孙膑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进行游说。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吴起传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注释

孙武:春秋时代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膑:古代的一种刑罚,挖去膝盖骨。周代改膑刑为刖刑,砍断两足;但典籍中仍常用“膑”来指刖刑。孙膑的名字不传于后世,因为受过刖刑,所以称之为“孙膑”。 阿: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阳谷县附近。鄄: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鄄城县。 事魏:位魏国服务。 阴:暗地里,秘密地。使:派人。 疾:妒忌。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嫉” 以法刑断其两足:指对他实行刖刑。以法刑:根据法律用刑。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 隐: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隐”,“使……不显露”的意思。见:出现。这句是说,想使孙膑不能露面。 如:到……去。梁:魏国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又称为“梁”。 以:以……的身份。刑徒:受过刑的罪犯。 奇:指有特别的才能。 窃载:偷偷地载到车上。与之齐:和他一起到齐国去。“与”后面省略代词宾语“之”(他),文中的“之”是动词,“到……去”的意思。 田忌:齐国的宗室。善:意思是认为他有才能。客待之:把他当做客人对待。“客”是名词作状语。 数:屡次。诸公子:指诸侯的不继承君位的各个儿子。驰逐:驾马比赛。重射:下很大的赌注打赌。射:打赌。 马足:指马的足力。辈:等级。 弟:但,只管。臣:古人对人讲话时常谦称自己为臣,并非只对君才能称臣。 信然之:相信孙膑的话,认为孙膑的话对。这句中“信”、“然”共一个宾语“之”。 逐射千金:下千金的赌注赌驾马比赛的胜负。 及:等到。临质:指临比赛的时候。质:双方找人评定是非。这里指比赛。 驷:古代称同驾一车的四马为“驷”。与:对付。 再胜:胜两次。 进:推荐。 将:以……为将。 谢:婉言推辞。刑余之人:受过刑的人。 师:此处指军师,和上文“遂以为师”的“师”不同。 辎车:有帷的车。 大意是,解乱丝的人不能握紧拳头。杂乱纷纠:指乱丝。控:攥紧,拉。卷:通“拳”,拳头。 大意是,劝解打架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张的地方去搏击。撠:弯起胳膊去拉住东西。这里指打架的人互相揪住。 批亢:指打击要害处。批:击。亢:喉咙。捣虚:指冲击敌人的空虚之处。 形格势禁: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指形式禁止相斗。格:止。 轻兵:轻装的士兵。 罢:通“疲”。 走:趋向,奔向。大梁:魏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市。 街路:指要道。方虚:正当空虚之处。 是:这样。收獘于魏:对魏可以收到使它疲惫的效果。獘:通“弊”,疲惫,指力量削弱。 邯郸:赵的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桂陵:魏地。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围魏救赵”的事发生于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 根据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在桂陵之战中庞涓被擒。 齐军已经越过(国境)而向西进了。 三晋之兵:指魏军。三晋:指魏、赵、韩。晋是春秋时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后来它的三家大夫分晋,成了魏、赵、韩三国。 号为怯:被称为胆小的。 因其势:根据客观情势。利导之:顺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 趣利:跑去争利。趣:通“趋”,趋向。蹶:跌,挫折。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受挫折”的意思。军半至: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意思是在行军途中军队损耗过半。这些话见《孙子·军争》,文字不尽相同。 逐日减灶是为了造成齐军逐日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倍日兼行”,使之处于“百里而趣利”的不利地位。 轻锐:轻兵锐卒。倍日兼行:两天的路程并作一天走。 度其行:估量其行程。马陵:魏地,在今山东鄄城县。 陕:“狭”的本字,与“陕”不同。 斫大树白:把大树砍白了。指把树皮砍掉。斫:砍。书:写。 善射者万弩:善射箭的弩手一万人。 期:约。发:(箭)射出去。 见白书:看到树白上的字。书:字。钻火:钻木取火,这里指取火。烛:照。 相失:彼此失去联系。 刭:用刀割脖子。《史记·魏世家》说庞涓是被杀的。 太子申:魏惠王的太子,名申。马陵之役,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以:而。 尝:曾经。 取:同“娶”。 就名:成就名声。就,完成。 不与齐:不亲附齐国。与,亲附。 或:有的人。恶:诋毁,说坏话。 猜忍:猜疑而残忍。 游仕:外出谋求作官。遂:遂心、如愿。 乡党:乡里。《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郭门:古代外城城门。 诀:决绝、长别。 啮(niè,聂)臂而盟:咬胳膊发誓。 薄:轻视,瞧不起。 绝:断绝关系。 图:算计,谋取。 鲁卫兄弟之国:鲁卫两国皆出姬姓,所以叫兄弟之国。 谢:疏远而不信任。 贪:贪恋。此指贪求成就名声。 拔:攻克,夺取。 赢粮:剩余的军粮。 病疽:患毒疮病。吮:聚拢嘴唇吸,嘬。 非然也:不是这么说啊。意思说,不是为其子受宠而哭。 旋踵:快得看不见脚跟转动。旋,旋转。踵,脚跟。 廉平:廉洁不贪,待人公平。 浮西河而下:从西河泛舟,顺流而下。浮,泛舟。 中流:水流的中央。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使国家政权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德义不修:不施德政,不讲信义。 放:放逐。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同舟共济的人,也会都变成敌人。敌国,仇敌。 子孰与起:您跟我比,哪一个更好。孰与,与……比,哪一个……。 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乡,同“向”。面对着。 宾从:服从、归顺。实为结成同盟。 加:任,居其位。 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 属:同“嘱”。委托、托付。 尚:匹配。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 害:畏忌。 节廉而自喜名:有骨气而又好名誉声望。节,气节、节操。廉,锋利、有棱角。 “而侯之国”二句:当时秦未变法,国力未强;而魏国之文侯、武侯时代,国力为天下第一,今乃谓其“国小”,皆与实情不合,显为后人编造。壤界:国土相连。 延:聘请,邀请。这句的意思是说,用请吴起娶魏公主的办法探试。 卜:判断、推断的意思。 轻:鄙薄,轻视。 贱:蔑视。 弗信:不信任。 明法:使法规明确,依法办事。审令:令出必行。审,察。 捐不急之官:淘汰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捐,弃置。 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远的王族成员的按例供给停止了。 要:致力于。 破:揭穿,剖析。驰说:往来奔走的游说。纵横:齐、楚、赵、韩、魏、燕六国形成南北关系的纵线联合,用以抵抗泰国,叫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形成东西关系的联盟,叫连横。注:吴起相楚先于苏秦说赵五十年,距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尚早,不应有纵横家。 却:打退。 故楚之贵戚:指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贵族。 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 走之王尸而伏之:逃跑过去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中:正着目标。 坐:因犯……罪。夷宗:灭族。夷,灭尽,杀绝。 称:称道,称誉。师旅:古代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因以师旅作为军队的通称。 施设:设施、安排。 语曰:常言道,俗话说。 筹策:谋划。 蚤:通“早”。 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刻,刻薄。少恩,少施恩惠。亡:丧送。


简介

《孙子吴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文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法作骨贯穿始末。



长笛赋

〔马融〕 〔汉〕

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又性好音,能鼓琴吹笛,而为督邮,无留事,独卧郿平阳邬中。

有雒客舍逆旅,吹笛为气出精列相和。

融去京师,逾年,蹔闻,甚悲而乐之。

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作长笛赋。

其辞曰: 惟籦笼之奇生兮,于终南之阴崖。

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

特箭槁而茎立兮,独聆风于极危。

秋潦漱其下趾兮,冬雪揣封乎其枝。

巅根跱之刖兮,感回飙而将颓。

夫其面旁则重巘增石,简积頵砡。

兀狋,倾倚伏。

庨窌巧老,港洞坑谷。

嶰壑浍,窞岩。

运裛窏洝,冈连岭属。

林箫蔓荆,森槮柞朴。

于是山水猥至,渟涔障溃。

顄淡滂流,碓投瀺穴。

争湍苹萦,汩活澎濞。

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瀑喷沫,奔遯砀突。

摇演其山,动杌其根者,岁五六而至焉。

是以间介无蹊,人迹罕到。

猿蜼昼吟,鼯鼠夜叫。

寒熊振颔,特麚昏髟。

山鸡晨群,壄雉晁雊。

求偶鸣子,悲号长啸。

由衍识道,噍噍欢噪。

经涉其左右,哤聒其前后者,无昼夜而息焉。

夫固危殆险巇之所迫也,众哀集悲之所积也。

故其应清风也,纤末奋蕱,铮鐄謍嗃。

若縆瑟促柱,号锺高调。

于是放臣逐子,弃妻离友。

彭胥伯奇,哀姜孝己。

攒乎下风,收精注耳。

雷叹颓息,掐膺擗摽。

泣血泫流,交横而下。

通旦忘寐,不能自御。

于是乃使鲁般宋翟,构云梯,抗浮柱。

蹉纤根,跋(缺字:戍改伐)缕。

膺陗阤,腹陉阻。

逮乎其上,匍匐伐取。

挑截本末,规摹彠矩。

夔襄比律,子壄协吕。

十二毕具,黄锺为主。

挢揉斤械,剸掞度拟。

鏓硐隤坠,程表朱里。

定名曰笛,以观贤士。

陈于东阶,八音俱起。

食举雍彻,劝侑君子。

然后退理乎黄门之高廊。

重丘宋灌,名师郭张。

工人巧士,肄业修声。

于是游闲公子,暇豫王孙,心乐五声之和,耳比八音之调,乃相与集乎其庭。

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

纷葩烂漫,诚可喜也。

波散广衍,实可异也。

牚距劫遌,又足怪也。

啾咋嘈啐,似华羽兮,绞灼激以转切。

震郁怫以凭怒兮,耾砀骇以奋肆。

气喷勃以布覆兮,乍跱跖以狼戾。

雷叩锻之岌峇兮,正浏溧以风冽。

薄凑会而凌节兮,驰趣期而赴踬。

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泛滥溥漠,浩浩洋洋。

长矕远引,旋复回皇。

充屈郁律,瞋菌碨抰。

酆琅磊落,骈田磅唐。

取予时适,去就有方。

洪杀衰序,希数必当。

微风纤妙,若存若亡。

荩滞抗绝,中息更装。

奄忽灭没,晔然复扬。

或乃聊虑固护,专美擅工。

漂凌丝簧,覆冒鼓锺。

或乃植持縼纆,佁儗宽容。

箫管备举,金石并隆。

无相夺伦,以宣八风。

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曲终阕尽,馀弦更兴。

繁手累发,密栉叠重。

踾踧攒仄,蜂聚蚁同。

众音猥积,以送厥终。

然后少息蹔怠,杂弄间奏。

易听骇耳,有所摇演。

安翔骀荡,从容阐缓。

惆怅怨怼,窳圔填。

聿皇求索,乍近乍远。

临危自放,若颓复反。

蚡縕翻纡,緸冤蜿蟮。

笢笏抑隐,行入诸变。

绞概汨湟,五音代转。

挼拏捘臧,递相乘邅。

反商下徵,每各异善。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察变于句投,以知礼制之不可逾越焉。

听簉弄者,遥思于古昔,虞志于怛惕,以知长戚之不能闲居焉。

故论记其义,协比其象:旁徨纵肆,旷敞罔,老庄之概也。

温直扰毅,孔孟之方也。

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

牢剌拂戾,诸、贲之气也。

节解句断,管商之制也。

条决缤纷,申韩之察也。

繁缛骆驿,范蔡之说也。

剺栎铫,晳龙之惠也。

上拟法于韶箾南龠,中取度于白雪渌水,下采制于延露巴人。

是以尊卑都鄙,贤愚勇惧。

鱼鼈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

熊经鸟申,鸱视狼顾。

拊噪踊跃,各得其齐。

人盈所欲,皆反中和,以美风俗。

屈平适乐国,介推还受禄。

澹台载尸归,皋鱼节其哭。

长万辍逆谋,渠弥不复恶。

蒯聩能退敌,不占成节鄂。

王公保其位,隐处安林薄。

宦夫乐其业,士子世其宅。

鱏鱼喁于水裔,仰驷马而舞玄鹤。

于时也,绵驹吞声,伯牙毁弦。

瓠巴聑柱,磬襄弛悬。

留视眙,累称屡赞。

失容坠席,搏拊雷拚。

僬眇睢维,涕洟流漫。

是故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

致诚效志,率作兴事。

溉盥污濊,澡雪垢滓矣。

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

女娲制簧,暴辛为埙。

倕之和钟,叔之离磬。

或铄金砻石,华睆切错。

丸挻雕琢,刻镂钻笮。

穷妙极巧,旷以日月。

然后成器,其音如彼。

唯笛因其天姿,不变其材。

伐而吹之,其声如此。

盖亦简易之义,贤人之业也。

若然,六器者,犹以二皇圣哲黈益。

况笛生乎大汉,而学者不识其可以裨助盛美,忽而不赞,悲夫!

有庶士丘仲言其所由出,而不知其弘妙。

其辞曰: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史记·七十列传·伍子胥列传

〔司马迁〕 〔汉〕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

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

建母,蔡女也,无宠于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

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

王且见禽。

」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

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

」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

」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

」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

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

」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

不来,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

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可去矣!

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

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

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

郑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

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

灭郑而封太子。

」太子乃还郑。

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

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

建有子名胜。

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追者在后。

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

」不受。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

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

愿复遣公子光。

」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

伐楚未可破也。

」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

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

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

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

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其大臣郄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

后闻阖闾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

阖闾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

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

」乃归。

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

五年,伐越,败之。

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

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

九年,吴王阖闾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

」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

」阖闾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己卯,楚昭王出奔。

庚辰,吴王入郢。

子常败走,奔郑。

于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昭王出亡,入云梦。

盗击王,王走郧。

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

」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

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

」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

随人卜与王于吴,不吉,乃谢吴不与王。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

」包胥曰:「我必存之。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

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

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

秦不许。

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

六月,败吴兵于稷。

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闾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

阖闾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

夫概败走,遂奔楚。

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

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

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后二岁,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

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

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其后四年,孔子相鲁。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

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闾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此商之所以兴。

愿王释齐而先越。

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

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彊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

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吴王既诛伍子胥,遂伐齐。

齐鲍氏杀其君悼公而立阳生。

吴王欲讨其贼,不胜而去。

其后二年,吴王召鲁卫之君会之橐皋。

其明年,因北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

越王勾践袭杀吴太子,破吴兵。

吴王闻之,乃归,使使厚币与越平。

后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

而诛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

伍子胥初所与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胜者,在于吴。

吴王夫差之时,楚惠王欲召胜归楚。

叶公谏曰:「胜好勇而阴求死士,殆有私乎!

」惠王不听。

遂召胜,使居楚之边邑鄢,号为白公。

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

白公胜既归楚,怨郑之杀其父,乃阴养死士求报郑。

归楚五年,请伐郑,楚令尹子西许之。

兵未发而晋伐郑,郑请救于楚。

楚使子西往救,与盟而还。

白公胜怒曰:「非郑之仇,乃子西也。

」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

」胜曰:「欲以杀子西。

」子西闻之,笑曰:「胜如卵耳,何能为也。

」 其后四岁,白公胜与石乞袭杀楚令尹子西、司马子綦于朝。

石乞曰:「不杀王,不可。

」乃劫(之)王如高府。

石乞从者屈固负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宫。

叶公闻白公为乱,率其国人攻白公。

白公之徒败,亡走山中,自杀。

而虏石乞,而问白公尸处,不言将亨。

石乞曰:「事成为卿,不成而亨,固其职也。

」终不肯告其尸处。

遂亨石乞,而求惠王复立之。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

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司马迁〕 〔汉〕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

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

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魏不支秦,必东徙。

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昂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昂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魏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

”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

”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

”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

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

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

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

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

由余闻之,款关请见。

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

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

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

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

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

’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

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

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

魏人曰:“商君,秦之贼。

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

”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

〔司马迁〕 〔汉〕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于是得太公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弗信。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

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乃东之赵。

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

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

此所谓天府者也。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

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彊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

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 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贤君之行义,皆原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

虽然,奉阳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于前者。

今奉阳君捐馆舍,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臣故敢进其愚虑。

“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于民也。

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

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

原君慎勿出于口。

请别白黑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

今君高拱而两有之,此臣之所以为君原也。

“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

与齐,则齐必弱楚、魏。

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

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

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

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壁举兵而乡赵矣。

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

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彊于赵。

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

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燕固弱国,不足畏也。

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

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

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

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

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

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

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岂揜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

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

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原大王孰计之也。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彊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

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要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勃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

’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

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

是故原大王孰计之。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贤,挟彊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

“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

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

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

,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

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

魏,天下之强国也。

王,天下之贤王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籓,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

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

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原大王孰察之。

“周书曰:‘釂釂不绝,蔓蔓柰何?

豪氂不伐,将用斧柯。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柰之何?

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强秦之患。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北所谓四塞之国也。

齐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

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

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

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天下莫能当。

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

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

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

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

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之攻齐则不然。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

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

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原大王少留意计之。

”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馀教。

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王,天下之贤王也。

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彊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彊则秦弱,秦彊则楚弱,其势不两立。

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故原大王蚤孰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

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

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二者大王何居焉?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

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

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

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

苏秦曰:“我非忘子。

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之矣。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

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十五年。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

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

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

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

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

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

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

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

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

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柰何?

”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

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

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

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

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

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

此霸王之业也。

”王曰:“善。

”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

”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

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

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得十城,宜以益亲。

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王之福也。

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

进取者,所以为人也。

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

臣弃老母于东周,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

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

”王曰:“足矣。

”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

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

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

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彊兵哉?

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

”燕王曰:“若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

”苏秦曰:“不然。

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

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

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

于是乎详僵而弃酒。

主父大怒,笞之五十。

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

夫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

”燕王曰:“先生复就故官。

”益厚遇之。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

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

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

”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

”于是苏秦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

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

齐王使人求贼,不得。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

齐后闻之,乃恨怒燕。

燕甚恐。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

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

曰:“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绌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

”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

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

”对曰:“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

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

南附楚,楚重。

西附秦,秦重。

中附韩、魏,韩、魏重。

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齐,长主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畜聚竭。

西困秦三年,士卒罢敝。

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

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诸侯。

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

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矣。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

民力罢敝,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

且异日济西不师,所以备赵也。

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

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封内敝矣。

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

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为齐臣。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

”曰:“不能。

”曰:“何也?

”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

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

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

”于是出苏代。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

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

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彊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

齐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

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

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彊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

夫一齐之彊,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复残彊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计,破秦。

其次,必长宾之”。

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

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

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于燕、赵?

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

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

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

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

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

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原也。

夫实得所利,尊得所原,燕、赵弃齐如脱鵕矣。

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

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

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

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

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

”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

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

秦必取,齐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

伐齐,正利也。

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

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土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

’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

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

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

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錟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

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

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

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

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

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

’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

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

残均陵,塞鄳戹,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

’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戹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

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兵伤于谯石,而遇败于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

已得讲于赵,则劫魏,不为割。

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

“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戹’,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

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 燕昭王不行。

苏代复重于燕。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史记·七十列传·张仪列传

〔司马迁〕 〔汉〕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

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彊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

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

不如伐蜀完。

” 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

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

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

”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

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

居一岁,为秦将,取陕。

筑上郡塞。

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

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魏王不肯听仪。

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张仪惭,无以归报。

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

张仪复说哀王,哀王不听。

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

魏与秦战,败。

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

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斩首八万,诸侯震恐。

而张仪复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

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

从郑至梁二百馀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

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

梁之地势,固战场也。

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

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

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

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彊兵显名也。

今从者一天下,约为昆弟,刑白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而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韩而攻梁,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

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

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

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胜之必矣。

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岂得无眩哉。

“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原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 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

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

秦攻魏,取曲沃。

明年,魏复事秦。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

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

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

”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

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

”楚王大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

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

”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楚王曰:“有说乎?

”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

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

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楚王曰:“原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

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

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

”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

”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

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丐击秦。

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丐,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

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张仪乃请行。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于之地,是且甘心于子。

”张仪曰:“秦彊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

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

”遂使楚。

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

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郑袖曰:“何也?

”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不若为言而出之。

”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

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

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

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

”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

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梁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彊,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

是故原大王之孰计之。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

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

偏守新城,存民苦矣。

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于蓝田。

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危于此者矣。

原大王孰计之。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

乃详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

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 张仪去楚,因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菽藿羹。

一岁不收,收不餍糟。

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

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秦带甲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簉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

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彊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无过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

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如韩。

非以韩能彊于楚也,其地势然也。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

夫攻楚以利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

” 韩王听仪计。

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

使张仪东说齐湣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

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

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彊赵,南有韩与梁。

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彊士勇,虽有百秦,将无柰齐何’。

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

是何也?

齐大而鲁小也。

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

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

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

是何也?

秦彊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

韩献宜阳。

梁效河外。

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

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是故原大王孰计之也。

”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

”乃许张仪。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计于大王。

大王收率天下以宾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

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原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原以甲子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为从者恃苏秦。

苏秦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齐国,而自令车裂于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籓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夫断右臂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岂可得乎?

“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

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

一军军于渑池。

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必四分其地。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遇于渑池,面相见而口相结,请案兵无攻。

原大王之定计。

”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专权擅势,蔽欺先王,独擅绾事,寡人居属师傅,不与国谋计。

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原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

方将约车趋行,适闻使者之明诏。

”赵王许张仪,张仪乃去。

北之燕,说燕昭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

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

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

’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

其姊闻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代王之亡,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赵王为可亲乎?

赵兴兵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谢。

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

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

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原大王孰计之。

” 燕王曰:“寡人蛮夷僻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采正计。

今上客幸教之,请西面而事秦,献恒山之尾五城。

”燕王听仪。

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

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诸侯闻张仪有却武王,皆畔衡,复合从。

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而齐让又至。

张仪惧诛,乃因谓秦武王曰:“仪有愚计,原效之。

”王曰:“柰何?

”对曰:“为秦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

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

故仪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

梁齐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临周,祭器必出。

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

”秦王以为然,乃具革车三十乘,入仪之梁。

齐果兴师伐之。

梁哀王恐。

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罢齐兵。

”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借使之齐,谓齐王曰:“王甚憎张仪。

虽然,亦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

”齐王曰:“寡人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何以托仪?

”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

夫仪之出也,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

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

故仪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

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秦王以为然,故具革车三十乘而入之梁也。

今仪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

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齐王曰:“善。

”乃使解兵。

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

”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

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过梁,欲见犀首。

犀首谢弗见。

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犀首见之。

陈轸曰:“公何好饮也?

”犀首曰:“无事也。

”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曰:“柰何?

”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

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原谒行于王。

’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

”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

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

”怒而不听其事。

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

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

”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

”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

’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

”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原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

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与王何异也。

”惠王曰:“善。

”卒弗救。

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此陈轸之计也。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

与张仪不善。

张仪为秦之魏,魏王相张仪。

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

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且韩之南阳已举矣,子何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错矣。

然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

”公叔以为便,因委之犀首以为功。

果相魏。

张仪去。

义渠君朝于魏。

犀首闻张仪复相秦,害之。

犀首乃谓义渠君曰:“道远不得复过,请谒事情。

”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于君之国。

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其后五国伐秦。

会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赂之以抚其志。

”秦王曰:“善。

”乃以文绣千纯,妇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

”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

张仪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

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

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史记·七十列传·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迁〕 〔汉〕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

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

”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

”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

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

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

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襃矣。

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

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 〔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

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说难曰: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

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

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

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

此之不可不知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强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

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

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

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

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

泛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

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

彼自知其计,则毋以其失穷之。

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

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

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

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

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乃后申其辩知焉。

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

得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皆所由干其上也。

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则非能仕之所设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关其思曰:“胡可伐。

”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

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

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庄蒙栩栩,申害卑卑。

刑名有术,说难极知。

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史记·七十列传·伯夷列传

〔司马迁〕 〔汉〕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史记·三十世家·三王世家

〔司马迁〕 〔汉〕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

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

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

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唯陛下幸察。

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奏未央宫。

制曰:“下御史。

” 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非,下御史书到,言:“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大司马去病上疏曰:‘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

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

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

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唯原陛下幸察。

’制曰‘下御史’。

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等议:古者裂地立国,并建诸侯以承天于,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子未有号位。

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憧而不逮事。

方今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昧死请所立国名。

” 制曰:“盖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或子、男、附庸。

礼‘支子不祭’。

云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朕无闻焉。

且天非为君生民也。

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彊君连城,即股肱何劝?

其更议以列侯家之。

” 三月丙子,奏未央宫。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议曰:伏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奉承天子。

康叔以祖考显,而伯禽以周公立,咸为建国诸侯,以相傅为辅。

百官奉宪,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

窃以为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诸侯各以其职奉贡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礼也。

封建使守籓国,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统,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

续萧文终之后于酂,襃厉群臣平津侯等。

昭六亲之序,明天施之属,使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户邑,锡号尊建百有馀国。

而家皇子为列侯,则尊卑相逾,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统于万世。

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三月丙子,奏未央宫。

制曰:“康叔亲属有十而独尊者,襃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故鲁有白牡、骍刚之牲。

群公不毛,贤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乡之’,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 四月戊寅,奏未央宫。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昧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

制曰:‘康叔亲属有十而独尊者,襃有德也。

周公祭天命郊,故鲁有白牡、骍刚之牲。

群公不毛,贤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乡之”,朕甚慕焉。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臣青翟、臣汤、博士臣将行等伏闻康叔亲属有十,武王继体,周公辅成王,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为大国。

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据国于鲁,盖爵命之时,未至成人。

康叔后扞禄父之难,伯禽殄淮夷之乱。

昔五帝异制,周爵五等,春秋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

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皇子或在襁褓而立为诸侯王,奉承天子,为万世法则,不可易。

陛下躬亲仁义,体行圣德,表里文武。

显慈孝之行,广贤能之路。

内襃有德,外讨彊暴。

极临北海,西月氏,匈奴、西域,举国奉师。

舆械之费,不赋于民。

虚御府之藏以赏元戎,开禁仓以振贫穷,减戍卒之半。

百蛮之君,靡不乡风,承流称意。

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

故珍兽至,嘉谷兴,天应甚彰。

今诸侯支子封至诸侯王,而家皇子为列侯,臣青翟、臣汤等窃伏孰计之,皆以为尊卑失序,使天下失望,不可。

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四月癸未,奏未央宫,留中不下。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前奏大司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号位,臣谨与御史大夫臣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等为诸侯王。

陛下让文武,躬自切,及皇子未教。

群臣之议,儒者称其术,或誖其心。

陛下固辞弗许,家皇子为列侯。

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皆曰以为尊卑失序。

高皇帝建天下,为汉太祖,王子孙,广支辅。

先帝法则弗改,所以宣至尊也。

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他皆如前故事。

”制曰:“可。

” 四月丙申,奏未央宫。

“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诸侯王。

臣昧死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礼仪别奏。

臣昧死请。

” 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 四月丁酉,奏未央宫。

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

如律令。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

曰:于戏,小子闳,受兹青社!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籓辅。

于戏念哉!

恭朕之诏,惟命不于常。

人之好德,克明显光。

义之不图,俾君子怠。

悉尔心,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厥有炋臧,乃凶于而国,害于尔躬。

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王其戒之。

” 右齐王策。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旦为燕王。

曰:于戏,小子旦,受兹玄社!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北土,世为汉籓辅。

于戏!

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于戏!

朕命将率徂征厥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期奔师。

荤粥徙域,北州以绥。

悉尔心,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废备。

非教士不得从徵。

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王其戒之。

” 右燕王策。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胥为广陵王。

曰:于戏,小子胥,受兹赤社!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为汉籓辅。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杨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

’于戏!

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

书云:‘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

’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王其戒之。

” 右广陵王策。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

故王者壃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襃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于天下也。

是以形势彊而王室安。

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

非有异也,故弗论箸也。

燕齐之事,无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

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

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

盖闻孝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为作策以申戒之。

谓王:“世为汉籓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

王其戒之。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至其次序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

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

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

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

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

”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

”王夫人曰:“原置之雒阳。

”武帝曰:“雒阳有武库敖仓,天下旻?

戹,汉国之大都也。

先帝以来,无子王于雒阳者。

去雒阳,馀尽可。

”王夫人不应。

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

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

”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

”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国绝,为郡。

天下称齐不宜王云。

所谓“受此土”者,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

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

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

”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为社。

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

此之为主土。

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

“维稽古”,维者度也,念也,稽者当也,当顺古之道也。

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

人之好德,能明显光。

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

悉若心,信执其中,天禄长终。

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

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

传曰“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者,教使然也。

远哉贤主,昭然独见:诫齐王以慎内。

诫燕王以无作怨,无俷德。

诫广陵王以慎外,无作威与福。

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

杨州葆疆,三代之时,迫要使从中国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

无侗好佚,无迩宵人,维法是则。

无长好佚乐驰骋弋猎淫康,而近小人。

常念法度,则无羞辱矣”。

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铜山之富,天下所仰。

故诫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

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轻以倍义也。

会孝武帝崩,孝昭帝初立,先朝广陵王胥,厚赏赐金钱财币,直三千馀万,益地百里,邑万户。

会昭帝崩,宣帝初立,缘恩行义,以本始元年中,裂汉地,尽以封广陵王胥四子:一子为朝阳侯。

一子为平曲侯。

一子为南利侯。

最爱少子弘,立以为高密王。

其后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

楚王宣言曰:“我先元王,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

今地邑益少,我欲与广陵王共发兵云。

广陵王为上,我复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时。

”事发觉,公卿有司请行罚诛。

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于胥,下诏书无治广陵王,独诛首恶楚王。

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其后胥复祝诅谋反,自杀,国除。

燕土墝埆,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虑,故诫之曰“荤粥氏无有孝行而禽兽心,以窃盗侵犯边民。

朕诏将军往征其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旗奔师。

荤粥徙域远处,北州以安矣”。

“悉若心,无作怨”者,勿使从俗以怨望也。

“无俷德”者,勿使背德也。

“无废备”者,无乏武备,常备匈奴也。

“非教士不得从徵”者,言非习礼义不得在于侧也。

会武帝年老长,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来上书,请身入宿卫于长安。

孝武见其书,击地,怒曰:“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

”于是使使即斩其使者于阙下。

会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

自以长子当立,与齐王子刘泽等谋为叛逆,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

今立者乃大将军子也。

”欲发兵。

事发觉,当诛。

昭帝缘恩宽忍,抑案不扬。

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风喻之。

到燕,各异日,更见责王。

宗正者,主宗室诸刘属籍,先见王,为列陈道昭帝实武帝子状。

侍御史乃复见王,责之以正法,问:“王欲发兵罪名明白,当坐之。

汉家有正法,王犯纤介小罪过,即行法直断耳,安能宽王。

”惊动以文法。

王意益下,心恐。

公户满意习于经术,最后见王,称引古今通义,国家大礼,文章尔雅。

谓王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

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周公辅成王,诛其两弟,故治。

武帝在时,尚能宽王。

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未临政,委任大臣。

古者诛罚不阿亲戚,故天下治。

方今大臣辅政,奉法直行,无敢所阿,恐不能宽王。

王可自谨,无自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大臣欲和合骨肉,难伤之以法。

其后旦复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立,大臣共抑我”云云。

大将军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燕王旦不改过悔正,行恶不变。

”于是修法直断,行罚诛。

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

有司请诛旦妻子。

孝昭以骨肉之亲,不忍致法,宽赦旦妻子,免为庶人。

传曰“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所以渐然也。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

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以奉燕王祭祀。

三王封系,旧史烂然。

褚氏后补,册书存焉。

去病建议,青翟上言。

天子冲挹,志在急贤。

太常具礼,请立齐燕,闳国负海,旦社惟玄。

宵人不迩,荤粥远边。

明哉监戒,式防厥愆。

史记·三十世家·五宗世家

〔司马迁〕 〔汉〕

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

栗姬子曰荣、德、阏于。

程姬子曰馀、非、端。

贾夫人子曰彭祖、胜。

唐姬子曰发。

王夫人儿姁子曰越、寄、乘、舜。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间王。

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

山东诸儒多从之游。

二十六年卒,子共王不害立。

四年卒,子刚王基代立。

十二年卒,子顷王授代立。

临江哀王阏于,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临江王。

三年卒,无后,国除为郡。

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

四年,坐侵庙壖垣为宫,上徵荣。

荣行,祖于江陵北门。

既已上车,轴折车废。

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

”荣至,诣中尉府簿。

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

葬蓝田。

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荣最长,死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南郡。

右三国本王皆栗姬之子也。

鲁共王馀,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阳王。

二年,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为鲁王。

好治宫室苑囿狗马。

季年好音,不喜辞辩。

为人吃。

二十六年卒,子光代为王。

初好音舆马。

晚节啬,惟恐不足于财。

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

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力,上书原击吴。

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

吴已破,二岁,徙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以军功赐天子旌旗。

元光五年,匈奴大入汉为贼,非上书原击匈奴,上不许。

非好气力,治宫观,招四方豪桀,骄奢甚。

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为王。

七年自杀。

淮南、衡山谋反时,建颇闻其谋。

自以为国近淮南,恐一日发,为所并,即阴作兵器,而时佩其父所赐将军印,载天子旗以出。

易王死未葬,建有所说易王宠美人淖姬,夜使人迎与奸服舍中。

及淮南事发,治党与颇及江都王建。

建恐,因使人多持金钱,事绝其狱。

而又信巫祝,使人祷祠妄言。

建又尽与其姊弟奸。

事既闻,汉公卿请捕治建。

天子不忍,使大臣即讯王。

王服所犯,遂自杀。

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

胶西于王端,以孝景前三年吴楚七国反破后,端用皇子为胶西王。

端为人贼戾,又阴痿,一近妇人,病之数月。

而有爱幸少年为郎。

为郎者顷之与后宫乱,端禽灭之,及杀其子母。

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

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

端心愠,遂为无訾省。

府库坏漏尽,腐财物以巨万计,终不得收徙。

令吏毋得收租赋。

端皆去卫,封其宫门,从一门出游。

数变名姓,为布衣,之他郡国。

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

所以设诈究变,彊足以距谏,智足以饰非。

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

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立四十七年,卒,竟无男代后,国除,地入于汉,为胶西郡。

右三国本王皆程姬之子也。

赵王彭祖,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广川王。

赵王遂反破后,彭祖王广川。

四年,徙为赵王。

十五年,孝景帝崩。

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彭祖多内宠姬及子孙。

相、二千石欲奉汉法以治,则害于王家。

是以每相、二千石至,彭祖衣皂布衣,自行迎,除二千石舍,多设疑事以作动之,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

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

不听,乃上书告,及污以奸利事。

彭祖立五十馀年,相、二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

而赵王擅权,使使即县为贾人榷会,入多于国经租税。

以是赵王家多金钱,然所赐姬诸子,亦尽之矣。

彭祖取故江都易王宠姬王建所盗与奸淖姬者为姬,甚爱之。

彭祖不好治宫室、禨祥,好为吏事。

上书原督国中盗贼。

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

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莫敢留邯郸。

其太子丹与其女及同产姊奸,与其客江充有却。

充告丹,丹以故废。

赵更立太子。

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为中山王。

十四年,孝景帝崩。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馀人。

常与兄赵王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

王者当日听音乐声色。

”赵王亦非之,曰:“中山王徒日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籓臣!

” 立四十二年卒,子哀王昌立。

一年卒,子昆侈代为中山王。

右二国本王皆贾夫人之子也。

长沙定王发,发之母唐姬,故程姬侍者。

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原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

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

已乃觉非程姬也。

及生子,因命曰发。

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长沙王。

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立二十七年卒,子康王庸立。

二十八年,卒,子鲋鮈立为长沙王。

广川惠王越,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为广川王。

十二年卒,子齐立为王。

齐有幸臣桑距。

已而有罪,欲诛距,距亡,王因禽其宗族。

距怨王,乃上书告王齐与同产奸。

自是之后,王齐数上书告言汉公卿及幸臣所忠等。

胶东康王寄,以孝景中二年用皇子为胶东王。

二十八年卒。

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镞矢战守备,候淮南之起。

及吏治淮南之事,辞出之。

寄于上最亲,意伤之,发病而死,不敢置后,于是上。

寄有长子者名贤,母无宠。

少子名庆,母爱幸,寄常欲立之,为不次,因有过,遂无言。

上怜之,乃以贤为胶东王奉康王嗣,而封庆于故衡山地,为六安王。

胶东王贤立十四年卒,谥为哀王。

子庆为王。

六安王庆,以元狩二年用胶东康王子为六安王。

清河哀王乘,以孝景中三年用皇子为清河王。

十二年卒,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清河郡。

常山宪王舜,以孝景中五年用皇子为常山王。

舜最亲,景帝少子,骄怠多淫,数犯禁,上常宽释之。

立三十二年卒,太子勃代立为王。

初,宪王舜有所不爱姬生长男棁。

棁以母无宠故,亦不得幸于王。

王后修生太子勃。

王内多,所幸姬生子平、子商,王后希得幸。

及宪王病甚,诸幸姬常侍病,故王后亦以妒媢不常侍病,辄归舍。

医进药,太子勃不自尝药,又不宿留侍病。

及王薨,王后、太子乃至。

宪王雅不以长子棁为人数,及薨,又不分与财物。

郎或说太子、王后,令诸子与长子棁共分财物,太子、王后不听。

太子代立,又不收恤棁。

棁怨王后、太子。

汉使者视宪王丧,棁自言宪王病时,王后、太子不侍,及薨,六日出舍,太子勃私奸,饮酒,博戏,击筑,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牢视囚。

天子遣大行骞验王后及问王勃,请逮勃所与奸诸证左,王又匿之。

吏求捕勃大急,使人致击笞掠,擅出汉所疑囚者。

有司请诛宪王后修及王勃。

上以修素无行,使棁陷之罪,勃无良师傅,不忍诛。

有司请废王后修,徙王勃以家属处房陵,上许之。

勃王数月,迁于房陵,国绝。

月馀,天子为最亲,乃诏有司曰:“常山宪王蚤夭,后妾不和,适孽诬争,陷于不义以灭国,朕甚闵焉。

其封宪王子平三万户,为真定王。

封子商三万户,为泗水王。

” 真定王平,元鼎四年用常山宪王子为真定王。

泗水思王商,以元鼎四年用常山宪王子为泗水王。

十一年卒,子哀王安世立。

十一年卒,无子。

于是上怜泗水王绝,乃立安世弟贺为泗水王。

右四国本王皆王夫人儿姁子也。

其后汉益封其支子为六安王、泗水王二国。

凡儿姁子孙,于今为六王。

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

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于天子。

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

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

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

景十三子,五宗亲睦。

栗姬既废,临江折轴。

阏于早薨,河间儒服。

馀好宫苑,端事驰逐。

江都有才,中山禔福。

长沙地小,胶东造镞。

仁贤者代,浡乱者族。

儿姁四王,分封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