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八节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好的言论,就向人家行礼。大舜更加了不起,他把善当作人所共享,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从他种田、做瓦器、打鱼一直到做天子,无时无刻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别人一起行善。”


注释

有:通“又”。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传说舜为天子之前曾在历山耕种,在河滨做瓦器,在雷泽打鱼。 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曾经锋舜命治水。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九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第四卷·公孙丑下·第二节

〔孟子〕 〔周〕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 曰:“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

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 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第四卷·公孙丑下·第三节

〔孟子〕 〔周〕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

于宋,馈七十镒而受。

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

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孟子曰:“皆是也。

皆适于义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辞曰:‘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第四卷·公孙丑下·第四节

〔孟子〕 〔周〕

孟子之平陆。

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

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第四卷·公孙丑下·第五节

〔孟子〕 〔周〕

孟子谓蚳鼃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鼁,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七节

〔孟子〕 〔周〕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六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五节

〔孟子〕 〔周〕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四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第三卷·公孙丑上·第三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