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玉漏和银壶,暂时别急着催促,铁关和金锁已经完全打开。 哪个家庭能够见到月亮而不必忙碌,哪个地方能够听到灯光而无需望见。


简介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 崔液的七绝组诗《上元夜》,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鐘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馀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六首

〔崔液〕 〔唐〕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上元夜六首

〔崔液〕 〔唐〕

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鳷鹊楼前新月满,凤皇台上宝灯燃。

上元夜六首

〔崔液〕 〔唐〕

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幰驾青牛。

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

上元夜六首

〔崔液〕 〔唐〕

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

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

上元夜六首

〔崔液〕 〔唐〕

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

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崔沔〕 〔唐〕

五日酺才毕,千年乐未央。

复承天所赐,终宴国之阳。

地胜春逾好,恩深乐更张。

落花飞广座,垂柳拂行觞。

庶尹陪三史,诸侯具万方。

酒酣同抃跃,歌舞咏时康。

献公佐诗

〔崔公佐客〕 〔唐〕

破额幞头衫也穿,使君犹许对华筵。

今朝幸倚文章守,遮莫青蛾笑揭天。

赠琴棋僧歌

〔张瀛〕 〔唐〕

我尝听师法一说,波上莲花水中月。

不垢不净是色空,无法无空亦无灭。

我尝听师禅一观,浪溢鳌头蟾魄满。

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寸寒灰冷灯畔。

我又听师琴一抚,长松唤住秋山雨。

弦中雅弄若铿金,指下寒泉流太古。

我又听师棋一著,山顶坐沈红日脚。

阿谁称是国手人,罗浮道士赌却鹤。

输却药,法怀斟下红霞丹,束手不敢争头角。

长门怨

〔张循之〕 〔唐〕

长门落景尽,洞房秋月明。

玉阶草露积,金屋网尘生。

妾妒今应改,君恩惜未平。

寄语临邛客,何时作赋成。

鼓吹曲辞巫山高

〔张循之〕 〔唐〕

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

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

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

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