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渊明久矣,犹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买山自种云树,山下斸烟莱。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注释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四卷本甲集作“再用韵答李子永”。 李子永:宋·黄升《花菴词选·续集·卷五·李子永》:“李子永名泳。”《花菴词选·续集·卷五·李子大》“李子大名洪,家世同登桂籍,跻膴仕,号淮甸儒族。子大其弟漳、泳、泉、浙,皆以文鸣,有《李氏花萼词》五卷,其侄直伦为之序。庐陵人。”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歌词类》:“庐陵李氏兄弟五人:洪子大、漳子清、泳子永、泉子召、浙子秀,皆有官阀。”清·曾燠《江西诗征·卷十六》:“泳字子永,号兰泽,庐陵人。淳熙中当为溧水令,又为坑冶司干官。与兄洪子大、漳子清、弟浙子秀、泉子召着《李氏华尊集》。”按:上引各书均谓李氏兄弟为庐陵人,但《花菴词选》则又谓李子大家世号淮甸儒族,殊为牴牾。查南宋·楼钥《攻愧集·卷五十二·檗菴居士文集序》云:“江都李氏,名族也。余生晚,犹及识将作监端民平叔及其子泳,皆有声诗也。”是子永实扬州人也。又查宋·李洪《芸菴类稿》:“陈贵谦原序一篇,称洪为李正民(方叔)之子。”而李正民即《己酉航海记》及《大隐集》之作者,亦扬州人也。盖端民、正民皆李定之孙。南宋·王明清《挥尘前录·卷四》:“李定,字资深,元丰御史中丞。其孙方叔正民兄弟皆显名一时,扬州人。”各书均不载其迁徙里居事,知《花萼集》中李氏群从断不得为庐陵人。《扬州府志·人物志》又有:“李直养字无害,正民之孙,绍熙元年摄华亭令。”其人与序《花萼集》李直伦必为兄弟行,则直伦亦不得为庐陵人。因知《花菴词选》中之“庐陵”必为“广陵”之误。其后《直斋书录解题》及《江西诗征》乃袭其误而未加深考,世遂误认诸李为庐陵人矣。 赋《幽愤》:《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晋书·卷六十二·刘琨传》:“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初,琨之去晋阳也,虑及危亡而大耻不雪,亦知夷狄难以义伏,冀输写至诚,侥幸万一。每见将佐,发言慷慨,悲其道穷,欲率部曲列于贼垒。斯谋未果,竟为匹磾所拘。自知必死,神色怡如也。为五言诗赠其别驾卢谌。……琨诗托意非常,摅畅幽愤,远想张陈,感鸿门、白登之事,用以激谌。” 一语试相开: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崔嵬:《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聩。”毛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说文》“嵬”字云:“山石崔嵬。高而不平也。”稼轩《水调歌头》三阕中,于“崔嵬”或用其本义,或用其引申义。此阕谓平地忽起高山,意指仕途中每多意外风波也。 湔(jiān)洗:洗涤(自己胸中的污浊)。 素壁写《归来》:将陶潜的《归去来辞》写在白色的墙壁上。唐·白居易《白氏六帖》:“王子敬过戴安道,饮酣,安道求子敬文,子敬攘臂大言曰:‘我辞翰虽不如古人,与君一扫素壁。’今山阴草堂碑是也。” “我愧渊明久矣,犹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句: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有上司派督邮来县,吏请以官带拜见。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解印去职,并赋《归去来辞》,以示弃官归隐之志。稼轩对他甚为仰慕,词中屡有提及。犹借,四卷本作“独借”。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句:透过缝隙,一缕日光照处,有万千尘埃飞舞。稼轩借喻官场之污浊。《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前遂州道圆禅师法嗣·圭峰宗密·禅源诸诠序〉》:“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宋·苏轼《和陶杂诗十一首》:“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句:饮酒持蟹,悠闲一生。《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断,了。 买山自种云树:买山归隐,植树开荒。《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山下斸(zhú)烟莱:唐·聂夷中《田家》诗:“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斸,锄断、砍去;莱,野草。 百炼都成绕指:东汉·应劭《汉书注》云:“说者以金刚百炼不耗。”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意为几经挫折,人从刚强变为柔弱。百炼,指金刚,喻刚毅不屈;绕指,形容极为柔软。 万事直须称好:《世说新语》注引《司马徽别传》:“徽有人伦鉴,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囊括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黄庭坚《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其一》诗:“一钱不直程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 舆台:本指地位低下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人分为十等,舆为六等,台为十等。此处主要借指官场的贬谪和黜退。 人世几舆台:指宦海沉浮莫测。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句:历经宦海沧桑,使人化刚为柔,万事称好。 看花:即指刘禹锡《赠看花诸君子》。唐·孟棨《本事诗》:“刘尚书禹锡,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座,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有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句:笑刘禹锡不该赋《看花》诗,以致不幸,再次遭贬。


简介

《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作于淳熙九年(公元1181年),当时辛稼轩罢居带湖。李子永曾官溧水县令,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为坑冶司干官(故称“提干”),分局信州,遂得与辛稼轩交游。李子永曾以“秀野”“绿绕”为题请辛稼轩为其写两首诗,“秀野”“绿绕”大概是李子永宅第中亭榭的名字。辛稼轩写词多,赋诗少,觉得写诗不如填词顺手,于是写了这首词送给他。 在作者心目中,李子永出身名门,志向高远,博学多才,他不是一个求田问舍、独善其身的人。因此,在这首词中,作者勉励友人要向陈登那样,豪气不除,忧国忘家,积极进取,为国建功。 此词看起来是疏导友人,其实更是自我排遣抒怀。上阕用喻申述归隐之由,以京道不平,喻仕途险恶;以虚隙飞埃,喻官场污浊;据此,宁步渊明后尘,吟《归来》而归隐田园。下阕承归隐意愿,先描述对酒持蟹、开荒植树的悠闲生活;再叠用故实,曲折表达对阴暗现实的不满;末以刘郎赋诗遭贬的际遇,隐寓内心的愤懑不平。通篇现身说法,然细加品味,词人亦非浑身静穆,一味飘逸。



青云亭

〔李壁〕 〔宋〕

【其一】 谁人此地著危栏,城郭江山表里看。

时节不知春已半,天围稍觉目前宽。

【其二】 青云歧路休回首,扁榜看来也自惊。

何日深山更深处,只留黄犊伴春耕。

【其三】 平林野水带孤城,倦客登临太瘦生。

过眼千花竞红紫,可怜霜鬓转分明。

鹧鸪天·张园作

〔黄昇〕 〔宋〕

雨过芙蕖叶叶凉,摩挲短发照横塘。

一行归鹭拖秋色,几树鸣蝉饯夕阳。

  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澹月又昏黄。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资治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司马光〕 〔宋〕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

」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琐窗寒·怀旧寄林七膳部

〔张辑〕 〔宋〕

露漏沈沈,洞房灯悄,鹊翻庭树。

夜凉如水,人倚玉箫何处。

澹纵横、疏星断河,点衣黄叶飞四五。

向此时感旧,非关宋玉,悲秋情绪。

追念章台路。

共缓辔芳尘,妒花惹絮。

旧游梦寐,总付相思新句。

想风流还在匆匆,暗惊鬓底霜几缕。

凭危栏、立尽归鸿,脆角凝清曙。

即事二首

〔汪藻〕 〔宋〕

【其一】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其二】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

〔辛弃疾〕 〔宋〕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

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

酒亦关人何事?

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

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

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

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

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猪肉颂

〔苏轼〕 〔宋〕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宋〕

内翰执事: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

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

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人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

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

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

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

呜呼!

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

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

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

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

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

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

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

何者?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

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极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

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

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

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

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

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

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

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

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

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

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七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人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

噫!

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闰中秋月

〔赵佶〕 〔宋〕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馀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杜处士好书画

〔苏轼〕 〔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