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田园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简介

本诗结构简单,却以意境胜。 以画写诗,唐王维时已发展得极好了,而黎简此作,与其称为画诗,不如看作是现在的「微电影」一类的东西,从一个摄像者的视角描绘了一段时间里诗人眼中的小园美景。 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一个「窥」字,让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稍稍调小焦距,诗人又注意到了秋村中的黄叶。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此处黄叶之黄,不是枯黄,不是蔫黄,而是一种绚丽夺目的鲜黄,是镜头中的亮色。诗人就在这悦目的鲜黄中,时而左顾,时而右盼,发现自己东侧的黄叶平平无奇,而西侧黄叶却能化其鲜亮之颜色入落日之斜辉,奇绝美绝。是谓「一半」。诗人何以知黄叶之满?自然是各个方向都曾长凝久驻,也正因此才能比较出「一半」来,有了前句作底,后句才站得住,也更有韵味。此外,这一联两句在全诗皆对的情况下看似不工整,实则拗有拗的好处,诗人正是为了突出「一半入斜阳」着心之苦,景色之美,才故设拗句,引为亮色。 接着,镜头转到身边,幽竹静立,菊花沁芳,正是文人最喜之物。诗人在如斯美景中,为何说小园只宜「小立」呢?原来新月已上,冷似新霜。诗人从「斜阳」看到「新月」,实在已有一段时间,此时不耐寒冷,只好归去,也是无可奈何。用月来写寒,这不是什么新发明,「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等早已有之,但把月比霜,写出寒冷的同时,又双层比喻出清静高洁之品质的,似不多见。 可能有人认为,本诗前两联写景,颈联过渡,尾联写人,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失之呆板。作为一篇微电影式的小诗,因为一个镜头(亦即摄像者)的存在,本诗实际上句句有人,处处有人。树影迷乱是人眼所见,山光窥园是人心所想,一半黄叶入斜阳,更暗含着诗人痴立园中之状。幽竹为淡泊,寒花表清高,明月新霜都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景色固然是外物,但选景则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尤其是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高雅情怀。



点绛唇·饯春

〔王鹏运〕 〔清〕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

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

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

〔无名氏〕 〔清〕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

〔无名氏〕 〔清〕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三十六计·胜战计·借刀杀人

〔无名氏〕 〔清〕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三十六计·胜战计·以逸待劳

〔无名氏〕 〔清〕

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春日

〔苏曼殊〕 〔清〕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纳兰性德〕 〔清〕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苏曼殊〕 〔清〕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采桑子·九日题江州海天寺

〔黄景仁〕 〔清〕

客愁底事肠回九?

九派浔阳,九日重阳,九叠匡庐对举觞。

前人几辈消沉去?

老子楼荒,老妪亭荒,且对江天醉一场。

临江仙·中秋夜游秦淮水榭

〔黄景仁〕 〔清〕

三载红桥旧路,轻尘暗换年华。

依然灯火照香车,玉箫吹子夜,明月在谁家?

几度青衫泪湿,重来破帽檐斜。

殢人风景又天涯。

垂杨空系马,流水有归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