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二首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其一】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其二】 春光正在离去啊,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天。那小溪的潺潺流水上,还漂浮着美丽的桃花花瓣;最好是默默无语地看呀想呀,沉醉在竹叶酒的酒杯前。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春景,只盼天天遇上万里无云的晴天。


注释

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名“谢秋娘”,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此调系唐·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所作。后因白居易词有“能不忆江南”句改名。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南”、“望江楼”、“梦江口”、“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 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弱柳:柳条柔弱,故称弱柳。南朝陈·张正见《赋得垂柳映斜溪》:“千仞青溪险,三阳弱柳垂。”. 袂(mèi):衣袖。 丛兰:丛生的兰草。 裛(yì)露:沾上露水。裛,通“浥”,沾湿。 含颦(pín):谓皱眉。形容哀愁。颦,同“颦”,皱眉。 艳阳年:即艳阳天,阳光灿烂的春天,这里指暮春。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幹体》诗:“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里,飞舞两楹前。兹辰自为美,当避艳阳年。” 无辞:无语,默默地。 竹叶:竹叶酒。 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尊,同“樽”,酒杯。唐·马戴《赠友人边游回》诗:“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 惟待:只等。 青天:无云的天,指晴天。


简介

《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从春恋人着笔,通过拟人化手法,抒写了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伤春之情;第二首词写作者的惜春之情,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全词把人情物态糅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赏析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卷三十六》:仿佛隋音。 清代沈辰垣《御选历代诗馀·卷一百二十》引《古今词话》: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曲。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春去也”云云,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曲。 清代陈廷焯《别调集·卷一》:婉丽。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其在斯乎。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现代龙榆生《词曲概论·上编》:这样解散五七言律绝的整齐形式,而又运用它的平仄安排,变化它的韵位,就为后来“倚声填词”家打开了无数法门,把文字上的音乐性和音乐曲调上的节奏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长短句歌词的发展。



抛毬乐其一

〔刘禹锡〕 〔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纥那曲·其一

〔刘禹锡〕 〔唐〕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杨柳枝

〔刘禹锡〕 〔唐〕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杂曲歌辞浪淘沙

〔刘禹锡〕 〔唐〕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杂曲歌辞浪淘沙

〔刘禹锡〕 〔唐〕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杂曲歌辞浪淘沙

〔刘禹锡〕 〔唐〕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