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

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简介

《孙子兵法·作战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武〕 〔周〕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兵法·兵势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实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武〕 〔周〕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鬼谷子·忤合

〔鬼谷子〕 〔周〕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圣人无常与,无不与。

无所听,无不听。

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是,忤于彼。

忤于此,反于彼。

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

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

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

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

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

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

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

材质不惠,不能用兵。

忠实无实,不能知人。

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鬼谷子·飞钳

〔鬼谷子〕 〔周〕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术。

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

然后乃权量之。

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

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

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

或以重累为毁。

或以毁为重累。

其用或积财货、琦玮、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墟。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可钳而纵,可钳而横。

可引而东,可引而西。

可引而南,可引而北。

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卜居

〔屈原〕 〔周〕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

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

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山海经·海经·海内经

〔无名氏〕 〔周〕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

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氾叶。

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

爰有黄金、璿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

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

黄帝妻嫘祖,生昌意。

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有死之山。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

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

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有禺中之国。

有列襄之国。

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蠕蛇,木食。

有盐长之国。

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

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有窫窳,龙首,是食人。

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

西南有巴国。

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

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又有朱卷之国。

有黑蛇,青首,食象。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

有嬴民,鸟足,有封豕。

有人曰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又有青兽如菟,名曰菌狗,有桂山。

有翠鸟。

有孔鸟。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

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

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

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顾之尸。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

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

有大玄之山。

有玄丘之民。

有大幽之国。

有赤胫之民。

有钉灵之国,其民从厀以下有毛,马蹄善走。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为歌舞。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后稷是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