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五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明明德’。

虽‘亲民’亦明德事也。

“明德”就是己心之德,就是仁。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倘若有一物失其所,即为我的仁还有不完善处。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明明德’。‘亲民’也是‘明明德’的事。‘明德’就是己心之德,就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倘若有一物失其所,即为我的仁还有不完善处。”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六

〔王守仁〕 〔明〕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七

〔王守仁〕 〔明〕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八

〔王守仁〕 〔明〕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

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

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

如此说是否?

” 先生曰:“大略亦是。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九

〔王守仁〕 〔明〕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

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

阴亦然。

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

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

惟其生,所以不息。

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

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

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

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

有根方生,无根便死。

无根何从抽芽?

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

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

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八十

〔王守仁〕 〔明〕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

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四

〔王守仁〕 〔明〕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此即‘诚意’之事。

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

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三

〔王守仁〕 〔明〕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

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二

〔王守仁〕 〔明〕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 曰:“然。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一

〔王守仁〕 〔明〕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

〔王守仁〕 〔明〕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

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

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