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

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

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

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是他们预先探究谋划好了?” 先生说:“圣人何来如此多精力探究谋划呢?圣人的心犹如明镜,只因为它很明亮,使它感而必应,无物不照,先前所照的物象不可能还在镜子里,没有照过的物象也不可能预先出现在镜子上。若按后人的说法,圣人对什么都事先研究过了,这与圣人的学说大相背离了。周公作礼乐以教化世人,是圣人们都可以做到的,为什么尧舜不全部做了而要让周公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教化后世,也是圣人都能做的,为什么周公不先做了而要等到孔子呢?可见,所谓圣人的光辉事业,乃是碰到特定的历史条件才发生的。只怕镜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探究事物的变化,与镜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然而学者必须先下工夫使自己的心如明镜。对于学者来说,只怕自己的心不能明亮如镜,而不用怕明镜一样的心不能穷尽事物的变化。” 陆澄说:“那么程颐先生所说的‘宇宙间还是一片混沌时,万事万物的理已经冥冥之中存在了’,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颇让人费解,于是便有了问题。”


注释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五·伊川先生语一》:“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意为“宇宙还是一片混沌之时,万事万物的理已经冥冥之中存在了”。根据陈荣捷先生考证,此一名言前半句中“冲”“漠”“无朕”等源自老庄之言,而后半句与唐诗僧玄觉禅师之《证道歌》词一致。但全句第一次出现于《二程遗书》。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八

〔王守仁〕 〔明〕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

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

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

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九

〔王守仁〕 〔明〕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

〔王守仁〕 〔明〕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

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

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

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

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一

〔王守仁〕 〔明〕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

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十二

〔王守仁〕 〔明〕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

〔王守仁〕 〔明〕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

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

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模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五

〔王守仁〕 〔明〕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

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

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

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

〔王守仁〕 〔明〕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

〔王守仁〕 〔明〕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

〔王守仁〕 〔明〕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