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

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

只用平时尊俎,弹压万貔貅。

依旧钧天梦,玉殿东头。

看取黄金横带,是明年准拟,丞相封侯。

有《红梅》新唱,香阵卷温柔。

且画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宋词三百首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把大好江山之处留给先生,这座六朝古都、充满王气的金陵。料想今年的燕子,应该还认得出来,王导、谢安这些风流宰相的馀风。先生只需要用太平时祭祀的礼器,就能弹压几万的军队。在玉殿东头,依然有一场好梦。来取得芍药金带围,封侯的时日也就不远了。有新唱的《落江梅》曲调,梅花的香气如阵温柔地卷过来。在华堂上,通宵醉饮,从今以后,更数八千年。先生又知不知道,国人祭祀的香火,要夜半才收。


注释

“寿建康帅胡长文给事。时方阅《拆红梅》之舞,且有锡带之宠”:四卷本甲集作“为建康 胡长文留守寿”。 胡长文: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七·〈人物门·胡元质〉》:“胡元质,字长文,长洲人。……元质少颖悟,年未冠,游太学。绍兴十八年,进士高第,亦有隐行。初,旅泊行都,闻邻有贫士夜哭。问之,乃为人责偿,鬻其女相与别。元质既然,垂橐予之。寿皇即政,以荐者人为太学正。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礼部兼兵部迁右司、侍经帷、直史笔、参掌内外制、给事黄门、知贡举。帝眷特厚,为书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及《亲制论》以赐,……出守当涂、建业、成都,皆有政绩。旧得程公辟光禄南园故居之址,既归,杜门却扫。园林池馆,日以成趣。扁表其堂曰‘招隐’。优游自遂,奉祠逾六七年。以正奉大夫、敷文阁学士、吴郡侯致其事而卒,年六十三。赠金紫光禄大夫,葬横山。平居未尝疾言厉色加人,或评人短长。及告以人之倾己,辄俯首欲寐。每自谓于人无怨恶,其心休休然,好善乐施。家资多推予诸弟,未始较,人皆义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胡元质第二甲第十人,字长文,小名庆孙,小字季华。年二十二,十月初三日生平江府 长洲县 乐安乡 仁寿里。历大学正、秘书正字、校书郎、礼兵部郎官迁左司郎官、给事中,出知和州 太平州,江南东路安抚使、知建康府,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以正奉大夫、敷文阁学士致仕封吴郡侯,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少师,谥献惠。” 《折红梅》:一种乐舞。歌舞者疑均为女子,一如唐明皇之所谓风流阵,故词中云“香阵卷温柔”。 锡带之宠:宋制,凡各路抚帅之职务振举者,多遣中使赐金带。乾道五年十年一月,御札奖谕史正志及赐金带。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留都录》:“乾道御札:赐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史正志金带。朕以江东方面控制两淮,卿能悉意奉公协济王事,职务振举,朕实嘉之。今遣中使甘升赐卿金带,以示褒劝之意,至可领也。五年十一月。”胡氏赐带失载。 金陵帝王州:南朝·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六·〈州郡一·叙京都下〉》引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 谢风流。”句:唐·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乌衣巷在秦淮南,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今城南长干寺,北有小巷曰:‘乌衣’,去朱雀桥不远。” 尊俎:古代装酒与装肉的器皿。 貔貅:指军队。 钧天梦:《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閒,閒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冑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八千秋:《庄子·内篇·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简介

《八声甘州·寿建康帅胡长文给事》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此词的一大特色。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 〔宋〕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

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

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洞仙歌·寿叶丞相

〔辛弃疾〕 〔宋〕

江头父老,说新来朝野。

都道今年太平也。

见朱颜绿鬓,玉带金鱼,相公是,旧日中朝司马。

遥知宣劝处,东閤华灯,别赐《仙韶》接元夜。

问天上、几多春,只似人间,但长见、精神如画。

好都取、山河献君王,看父子貂蝉,玉京迎驾。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宋〕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

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

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

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

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

”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

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

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

”余欣然许之。

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超然台赋

〔苏辙〕 〔宋〕

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

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

既得请高密,其地介于淮海之间,风俗朴陋,四方宾客不至。

受命之岁,承大旱之余孽,驱除螟蝗,逐捕盗贼,廪恤饥馑,日不遑给。

几年而后少安,顾居处隐陋,无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废台而增葺之。

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以告辙曰:“此将何以名之?

”辙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安于其所而已。

其乐不相及也,而台则尽之。

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噶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

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邪。

《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

”因为之赋以告曰: 东海之滨,日气所先。

岿高台之陵空兮,溢晨景之洁鲜。

幸氛翳之收霁兮,逮朋友之燕闲。

舒堙郁以延望兮,放远目于山川。

设金罍与玉斝兮,清醪洁其如泉。

奏丝竹之愤怒兮,声激越而眇绵。

下仰望而不闻兮,微风过而激天。

曾陟降之几何兮,弃溷浊乎人间。

倚轩楹以长啸兮,袂轻举而飞翻。

极千里于一瞬兮,寄无尽于云烟。

前陵阜之汹涌兮,后平野之湠漫。

乔木蔚其蓁蓁兮,兴亡忽乎满前。

怀故国于天末兮,限东西之险艰。

飞鸿往而莫及兮,落日耿其夕躔。

嗟人生之漂摇兮,寄流枿于海壖。

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择而后安。

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于曲全。

中变溃而失故兮,有惊悼而汍澜。

诚达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

顾游宦之迫隘兮,常勤苦以终年。

盍求乐于一醉兮,灭膏火之焚煎。

虽昼日其犹未足兮,俟明月乎林端。

纷既醉而相命兮,霜凝磴而跰⻊鲜。

马踯躅而号鸣兮,左右翼而不能鞍。

各云散于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阑。

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邪。

待月轩记

〔苏辙〕 〔宋〕

昔予游庐山,见隐者焉,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

”予疑而诘也。

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

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

日出于东。

方其出也,物咸赖焉。

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有足者以履,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

及其入也,天下黯然,无物不废,然日则未始有变也。

惟其所寓,则有盈阙。

一盈一阙者,月也。

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增也。

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性一而已。

惟其所寓,则有死生。

一生一死者身也。

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

身与月皆然,古之治术者知之,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非命而何?

月不自明,由日以为明。

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

此术也,而合于道。

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

筑室于斯,辟其东南为小轩。

轩之前廓然无障,几与天际。

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

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而不去。

一夕举酒延客,道隐者之语,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初不闻是说也。

”予为之反复其理,客徐悟曰:“唯唯。

”因志其言于壁。

美芹十论·详战第十

〔辛弃疾〕 〔宋〕

臣闻鸱枭不鸣,要非祥禽。

豺狼不噬,要非仁兽。

此虏人吴未动而臣固将以论战。

何则?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然后两国可恃以定盟,而生灵可恃以弭兵。

今彼尝有诈我之情,而我亦有虞彼之备,一诈一虞,谓天下不至于战者,惑也。

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

战人之地与退而自战其地者,孰为得?

均之不免于战,莫若先出兵以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而微臣之所以敢妄论也。

详战之说奈何?

详其所战之地也。

兵法有九地,皆因地而为之势。

不详其地、不知其势者谓之「浪战」。

故地有险易、有轻重。

先其易者,险有所不攻。

破其重者,轻有所不取。

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

曰:山东是也。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此定势,非臆说也。

古人谓用兵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

臣窃笑之,夫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固也。

若击其首则死矣,尾虽应,其庸有济乎?

方今山东者,虏人之首,而京洛关陜则其身其尾也。

由泰山而北,不千二百里而至燕,燕者虏人之巢穴也。

自河失故道,河朔无浊流之阻,所谓千二百里者从枕席上过师也。

山东之民劲勇而喜乱,虏人有事常先穷山东之民,天下有变而山东亦常首天下之祸。

至其所谓备边之兵,较之他处,山东号为简略。

且其地于燕为近,而其民素喜乱,彼方穷其民、简其备,岂真识天下之势也哉。

今夫二人相搏,痛其心则手足无强力。

两阵相持,噪其营则士卒无斗心。

固臣以为兵出沐阳〔海州属县〕则山东指日可下,山东已下则河朔必望风而震,河朔已震则燕山者臣将使之塞南门而守。

请试言其说: 虏人列屯置戍,自淮阳以西,至于汧陇〔海州防御去处,故此不论〕,杂女真、渤海、契丹之兵不满十万。

关中、洛阳、京师三处,彼以为形势最重之地。

防之为甚深,备之不甚密,可因其为重,大为之名以信之。

扬兵于川蜀,则曰:「关陇秦汉故都,百二之险。

吾不可以不争。

」扬兵于襄阳,则曰:「洛阳吾祖宗陵寝之旧,废祀久矣,吾不可以不取。

」扬兵于淮西,则曰:「京师吾宗庙社稷基本于此,吾不可以不复。

」多为旌旗金鼓之形,佯为志在必取之势,已震关中,又骇洛阳。

以骇洛阳,又声京师。

彼见吾形、忌吾势,必以十万之兵而聚三地,且沿边郡县亦必皆守而后可,是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如此则燕山之卫兵、山东之户民〔女真山东之屯田者不满三万,此兵不俱可用。

〕、中原之签军,精甲锐兵必举以至,吾乃以形耸之使不得遽去,以势留之使不得遂休,则山东之地固虚邑也。

山东虽虚,切计青、密、沂、海之兵犹有数千,我以沿海战舰驰突于登莱沂密淄淮之境,彼数千兵者尽分于屯守矣。

山东诚虚,盗贼必起,吾诱群盗之兵使之溃裂皿出。

而陛下徐择一骁将,以兵五万,步骑相半,鼓形而前,不三日而至兖郓之郊,臣不知山东诸郡将谁为王师敌哉!

山东已定,则休士秣马,号召忠义,教以战守,然后传檄河朔诸郡,徐以兵蹑其后,此乃韩信所以破赵而举燕也。

天下之人知王师恢复之意坚,虏人破灭之形著,则契丹诸国如窝斡、鹧巴之事必有相轧而起者。

此臣所以使燕山塞南门而守也。

彼虏人三路备边之兵将北归以自卫耶?

吾已制其归路,彼又虞淮西、襄阳、川蜀之兵,未可释而去也。

抑为战与守耶?

腹心已溃,人自解体,吾又半途出其背而夹击之。

当此之时,陛下筑城而降其兵亦可。

驱而之北,反用其锋亦可。

纵之使归,不虞,而后击之亦可。

臣知天下不足定也。

然海道与三路之兵,将不必皆勇,士不必皆锐。

盖臣将以海道三路之兵为正,而以山东为奇。

奇者以强,正者以弱。

弱者牵制之师,而强者必取之兵也。

古之用兵者,唐太宗其知此矣,尝曰:「吾观行阵形势,每战必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

敌遇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

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

」然此特太宗用之于一阵间耳。

臣以为天下之势,避实击虚,不过如是。

苟曰不然,以将驱坚悉锐由三路以进,寸攮尺取为恢复之谋,则吾兵为虏弱久矣,骤而用之未尝不败。

近日符离之战是也。

假设陛下一举而取京洛,再举而复关陜,彼将南绝大河下燕蓟之甲,东于泗水漕山东之粟,陛下之将帅谁与守此?

曩者三京之役是也。

借能守之,则河北犹未病。

河北未病,则雌雄犹未决也。

以是策之,陛下其知之矣。

昔韩信请于高祖,愿以三万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而西会于荥阳。

耿弇言于光武,欲先定渔阳,取涿郡,还收富平,而东下齐。

皆越人之都而谋人之国,二子不以为难能,而高祖光武不以为可疑,卒藉之以取天下者,见之明而策之熟也。

由今观之,使高祖光武不信其言,则二子未免为狂。

何者?

落落而难合也。

如臣之论,焉知不有谓臣为狂者乎!

虽然,臣又有一说焉。

为陛下终言之: 臣前所谓兵出山东则山东之民必叛虏以为我应,是不战而可定也。

议者必曰:「辛巳之岁,山东之变已大矣,然终无一人为朝廷守尺寸土以基中兴者,何也?

」臣之说曰:「北方郡县,可使为兵者皆锄犁之民,可使以用此兵而成事者,非军府之黥卒则县邑之弓兵也。

」何则?

锄犁之民,寡谋而易聚,惧败而轻敌,使之坚战而持久则败矣。

若夫黥卒之与弓兵,彼皆居行伍,走官府,皆知指呼号令之不可犯,而为之长者更战守,其部曲亦稔熟于其赏罚进退之权。

建炎之初,如孔彦舟、李成辈,杀长吏,驱良民,胶固而不散者皆此辈也。

然辛巳之岁何以不变?

曰:「东北之俗尚气而耻下人。

当是时,耿京王友直辈奋臂陇亩,已先之而起,彼不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故宁撄城而守,以须王师而自为功也。

」臣常揣量此曹间有豪杰可与立事者,然虏人薄之而不以战,自非土木之兴筑、官吏之呵卫,皆不复用。

彼其思一旦之变以逞夫平昔悒快勇悍之气,抑甚于锄犁之民。

然而计深虑远,非见王师则未肯轻发。

陛下诚以兵入其境,彼将开门迎降,惟恐后耳。

得民而可以使之将,得城而可以使之守,非于此焉择之,未见其可也。

故臣于详战之未而备论之。

美芹十论·久任第九

〔辛弃疾〕 〔宋〕

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

人诚能也,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

故孟子曰:「五谷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何则?

事有操纵自我,而谋之已审,则一举而可以遂成。

事有服叛在人,而谋之虽审,亦必持久而后可就。

盖自古夷狄为中国患,彼皆有争胜之心,圣人方调兵以正天诛,任宰相以责成功,非如政刑礼乐发之自己,收之亦自己之易也。

朝而用兵,夕而遂胜,公卿大夫交口归之,曰:「此宰相之贤也。

」明日而临敌,后日而闻不利,则群起而媒孽之,曰:「宰相不足与折冲也。

」乍贤乍佞,其说不一,于是人君亦不能自信,欲求之立事,难矣哉!

臣读史,尝窃深加越句践、汉高祖之能任人,而种、蠡、良、平之能处事:骤而胜,遽而败,皆不足以动其心,而信之专,期之成,皆如其所料也。

观夫公稽之栖,五年而吴伐齐,虚可乘也,种、蠡如不闻。

又四年,吴伐齐,虚可乘也,种、蠡反发兵助之。

又二年,吴伐齐不胜,而种、蠡始袭破之,可以取之,种、蠡不取。

又九年而始一举灭之。

盖历二十又三年,而句践未尝以为迟而夺其权。

丰沛之兴,秦二年,汉败于薛。

汉元年,高帝厄于鸿门。

又二年衅于彭城。

又三年,困于荥阳。

又五年不利于夏南。

良、平何尝一日不从之计议,然未免于龃龉者,盖历五年而始蹶项立刘,高帝亦未尝以为疏而夺其权。

诚以一胜一败兵家常势,惩败狃胜,非策之上。

故古之人君,其信任大臣也,不间于谗说。

其图回大功也,不恤于小节。

所以能责难能不可为之事于能为必可成之人而收其效也。

虏人为朝廷患,如病疽焉。

病根不去,终不可以为身安。

然其决之也,必加炷刃,则痛亟而无后悔。

而其销之也,止于傅饵,则痛迟而终为大患。

病而用医,不一其言,至炷刃方施而传饵移之,傅饵未几而炷刃夺之。

病不已而乃咎医。

吁!

亦自惑也。

且御戎有二道,惟和与战。

和固非常策,然太上皇帝用秦桧一十九年而无异论者,太上皇帝信之之笃而秦桧守之之坚也。

今日之事,以和为可以安,而臣不敢必其盟之可保。

以为战为不可讲,而臣亦不敢必其兵之可休。

惟陛下推至诚,疏谗慝,以天下之事尽付之宰相,使得优游无疑以悉力于图回,则可和与战之机宰相其任之矣。

唐人视相府如传舍,其所成者果何事?

淮蔡之功,裴度用而李师道遣刺客以缓师,高霞寓败而钱微萧俯以为言,宪宗信之深、任之笃,令狐楚之罢为中舍,李逢吉之出为节度,皆以沮谋而见疏。

故君以断、臣以忠,而能成中兴之功。

而顷者张浚虽未有大捷,亦未至大败,符离一挫,召还揆路,遂以罪去,恐非越句践、汉高帝、唐宪宗所以任宰相之道。

非特此也,内而户部出纳之源,外而全曹总司之计,与夫边郡守臣、屯戍守将,皆非朝夕可以责其成功者。

臣愿陛下要成功于宰相,而使宰相责成功于计臣、守将,俾其各得专于职治,而以禄秩旌其劳绩,不必轻移遽迁,则人无苟且之心,乐于奋激以自见其才。

一网既举,众目自张,天下之事犹有不办者,臣不敢信其然也。

美芹十论·防微第八

〔辛弃疾〕 〔宋〕

古之为国者,其虑敌深,其防患密。

故常不吝爵赏以笼络天下智勇辩力之士,而不欲一夫有忧愁怨怼亡聊不平之心以败吾事。

盖人之有智勇辩力者,士皆天民之秀杰者,类不肯自己,苛大而不得见用于世,小而又饥寒于其身,则其求逞之志果于毁名败节,凡可以纾忿充欲者无所不至矣。

是以敌国相持,胜负未决。

一夫不平,输情于敌,则吾之所忌彼知而投之,吾之所长彼习而用之。

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

传曰:「谨备于其外,患生于其内。

」正圣人所以深致意而庸人以为不足虑也。

昔者,楚公子巫臣尝教吴乘车射御,而吴得以逞。

汉中行说尝教单于无爱汉物,而汉有匈奴之忧。

史传所载,此类甚多。

臣之为今日虑者,非以匹夫去就可以为朝廷重轻,盖以为泄吾之机足以增虏人之颉颃耳。

何则?

科举不足以尽笼天下之士,而爵赏亦不足以尽縻归附之人,与夫逋寇穷民之所归、茹冤抱恨之无所泄者,天下亦不能尽无,窃计其中亦有杰然自异而不徇小节者矣,彼将甘心俯首、守死于吾土地乎?

抑亦坏垣越栅而求释于他域乎?

是未可知也。

臣之为是说者,非欲以耸陛下之听而行己之言,盖亦有见焉耳。

请试言其大者: 逆亮之南寇也,海道舟楫则平江之匠实为之。

淮南惟秋之防,而盛夏入寇,则无锡之士实惎之。

克敌弓努虏兵所不支,今已为之。

殿司之兵比他卒为骄,今已知之。

此数者岂小事哉!

如闻皆其非归之人、叛军之长教之使然。

且归正军民,或激于忠义,或迫于虐政,故相扳来归,其心诚有所慕也,前此陛下尝许以不遣矣。

自去年以来,虏人间以文牒请索,朝廷亦时有曲从,其间有知诗书识义分者,如解元振辈,上章请留,陛下既已旌赏之矣。

若俗所谓泗州王等辈既行之后,得之道理,皆言阴通伪地,教其亲戚诉诸虏庭移牒来请,此必其心有所不乐于朝廷者。

若此槽虽[兄辱]䢆无能,累千百万举发以归之固不足恤,然人之度量相越、智愚不同,或其中亦有所谓杰然自异者。

患生所忽,渐不可长。

臣愿陛下广含弘之量,开言事之路,许之陈说利害,官其可采,以收拾江南之士。

明昭有司,时散俸廪,以优恤归明归正之人。

外而敕州县吏,使之蠲除科敛,平亭狱讼,以抒其逃死蓄愤无所伸诉之心。

其归正军民,或有再索而犹言愿行者,此必阴通伪地,情不可测。

朝廷既无负于此辈,而犹反复若是,陛下赫然诛其一、二,亦可以绝其奸望。

不然,则纵之而不加制,玩之而不加恤,恐他日万一有如先朝张源、吴昊之西奔,近日施宜生之北走,或能驯致边陲意外之扰,不可不加意焉!

臣闻之:鲁公甫文伯死,有妇人自杀于房者二人,其母闻之不哭,曰:「孔子贤人也。

逐于鲁而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自杀,是必于其长者薄、于其妇人厚。

」议者曰:「从母之言则是为贤母,从妻之言则不免为妒妻。

」今臣之论归正归明军民,诚恐不悦臣之说者以臣为妒妻也。

惟陛下深察之。

美芹十论·致勇第七

〔辛弃疾〕 〔宋〕

臣闻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

将骄卒惰,无事则已,有事而其弊犹耳,则望贼先遁,临敌遂奔,几何而不败国家事。

人君责成于宰相,宰相身任乎天下,可不有以深探其情而逆为之处乎!

盖人莫不重死,惟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有所不敢避。

呜呼!

此正鼓舞天下之至术也。

致之如何?

曰:「将帅之情与士卒之情异,而所以致之之术亦不可得而同。

」和则?

致将帅之勇在于均任而投其所忌,贵爵而激其所慕。

致士卒之勇,在于寡使而纾其不平,素赏而恤其已亡。

臣请得而备陈之: 今之天下,其弊在于儒臣不知兵而武臣有以要其上,故阃外之事朝廷所知者胜与负而已,所谓当进而退、可攻而守者,则朝廷有不及知也。

彼其意盖曰:「平时清要,儒臣任之。

一旦扰攘,而使我履矢石!

吾且幸富贵矣。

岂不能逡巡自爱而留贼以固位乎!

」向者淮上之师有迁延而避虏者,是其事也。

臣今欲乞朝廷于文臣之中择其廉重通敏者,每军置参谋一员,使之得以陪计议、观形势而不相统摄。

非如唐所谓监军之比。

彼为将者心有所忌,而文臣亦因之识行阵、谙战守,缓急均可以备边城之寄。

而将帅临敌,有可进而攻之之便,彼知缙绅之士亦识兵家利害,必不敢依违养贼以自封而遗国家之患。

此之谓均任而投其所忌。

凡人之情,未得志则冒死以求富贵,已得志则保富贵而重其生。

古人论御将者以才之大小为辨,谓御大才者如养骐骥,御小才者如养鹰犬。

然今之将帅岂皆其才大者,要之饱则飞去亦有如鹰者焉!

向者虹县海道之师,有得一邑、破数舰而遽以节钺,使相与之者,是其事也。

臣欲乞朝廷靳重爵命,齐量其功,等第而予之。

非谓无予之谓,徐以予之,且欲使之常舋舋然,有歆慕未足之意以要其后效。

而戒谕文吏,非有节制相临者必以资级为礼,予左选人均,无使如正使遥郡者间有趋伏堂下之辱,如唐以金紫而执役之类。

彼被介胄者知一爵一命之可重,而朝廷无左右选贵贱之别,则亦矜持奋励、尽心于朝廷而希尊容之宠。

此之谓贵爵而激其所慕。

营幕之间饱暖有不充,而主将歌舞无休时,锋镝之下肝脑不敢保,而主将雍容于帐中,此亦危且勚矣。

而平时又不予之休息以养其力,至使于舁土运甓以营私室而肆鞭鞑,彼之心怀愤挟怨,惟恐天下之无事、以求所谓快意肆志者而邀其上,谁肯挺身效命以求胜敌哉!

兵法曰:「视卒如爱子」,故古之贤将有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而分劳苦。

臣今欲乞朝廷明敕将帅,自教阅外,非修营治栅、名公家事者不得私有役使,以收士卒之心。

此之谓寡使而纾其不平。

人莫不恶死,亦莫不有父母妻拿之爱,冒万死、幸一生,所谓奇功斩获者有一资半级之望,朝廷较其毫厘而裁抑之,赏定而付之于军,则胥吏轧之、主将邀之,不得利不与。

敌去师捷,主将享大富贵,而士卒有一命又复沮格如此,不幸而死,妻离子散,香火萧然,万事瓦解。

未死者见之,谁不生心?

兵法曰:「军赏不逾时」,而古之贤将盖有为士卒裹创恤孤者。

臣今欲乞朝廷遇有赏命,特与差官携至军中,呼名给付。

而死事之家,申敕主将曲加抚劳,以结士卒之欢。

此之谓速赏而恤其已亡。

如此则骄者化而为锐,惰者化而为力。

有不守矣,守之而无不固。

有不攻矣,攻之而无不克。

凡兹数事,非有难行重费,朝廷何惜而不举、已收将卒他日之用哉!

臣窃观陛下向尝训百官以宠武臣,隆恩数以优战伐,是诚有意于激励将卒矣,然其间尚有行之而未及详,已行而旋复驰之事。

欲望陛下察臣所以得于行伍之说如此,而明付之宰相,使之审处而力行之,庶几有以得上下之欢心,而急难不至于误国,此实天下之至计也。

美芹十论·屯田第六

〔辛弃疾〕 〔宋〕

赵充国论备边之计曰:「湟中积榖三百万斛则羌人不敢动。

」李广武为成安君谋曰:「要其辎重,十日不至,则二将之头可致者。

」此言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

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

而屯田盖亦难行:国家经画,于今几年,而曾未睹夫实效者,所以驱而使之耕者非其人,所以为之任其责者非其吏,故利未十百而害已千万矣。

名曰屯田,其实重费以敛怨也。

何以言之?

市井无赖小人,为其懒而不事事,而迫于饥寒,故甘捐躯于军伍,以就衣食而苟闲纵,一旦警急,擐甲操戈以当矢石,其心固偃然自分曰:「向者吾无事而幸饱暖于官,今焉官有事而责死力于我。

」且战胜犹有累资补秩之望,故安之而不辞。

今遽而使之屯田,是则无事而不免耕耘之苦,有事而又履夫攻守之危,彼必曰:「吾能耕以食,岂不能从富民租佃以为生,而轻失身于黥戮?

上驱我于万死,岂不能捐榖帛以养我,而重役我以辛勤?

」不平之气无所发泄,再畎亩则邀夺民田、胁掠酒肉,以肆无稽,践行阵则呼愤扼腕、疾视长上,而不可为用。

且曰:「吾自耕自食,官何用我焉。

」是诚未睹夫享成之利也。

鲁莽灭裂,徒费粮种,只见有害,未闻获利,此未为策之善。

如臣之说则曰:向者之兵怠惰而不尽力,向者之吏苟且而应故事。

不如籍归正军民厘为保伍,则归正不厘务官擢为长贰,使之专董其事。

且彼自虏中被签而来,耒耨之事盖所素习。

且其生同乡井,其情相得,上令下从,不至生事。

惟官为之计其闲田顷亩之数、与夫归正军民之目,土人以占之田不更动摇,以重惊扰。

归正之人家给百亩而分为二等。

为之兵者,田之所以尽以予之。

危之民者,十分税一则以为凶荒赈济之储。

室庐、器具、粮种之法一切遵旧,使得植桑麻、蓄鸡豚,以为岁时伏腊婚嫁之资。

彼必忘其流徙,便于生养。

无事则长贰为劝农之官,有事则长贰为主兵之将,许其理为资考,久于其任,使得悉心于教劝。

而委守臣监司核其劳绩,奏与迁秩而不限举主。

人熟不更相劝勉以赴功名之会哉。

且今归正军民散在江淮,而此方之人例以异壤视之。

不幸而主将亦以其归正,则求自释于庙堂,又痛事行迹,愈不加恤。

间有挟不平,出怨语,重典已絷其足矣。

所谓小名目者仰俸给为话,胥吏泪抑,何尝以时得?

呜呼!

此诚可悯也,诚非朝廷所以怀诱中原忠义之术也。

闻之曰:「因其不足而利之,利未四、五而恩逾九、十。

」此正屯田非特为国家便,而且亦为归正军民之福。

议者必曰:「归正之人常怀异心,群而聚之,虑复生变。

」是大不然也。

且和亲之后沿江归正军民,官吏失所以抚摩之惠,相扳北归者莫计,当时边吏亦皆听之而莫为制,此岂独归正军人之罪?

今之留者既少安矣,更为屯田以处之,则人有常产而上无重敛,彼何苦叛去以甘虏人横暴之诛求哉!

若又曰:「恐其窃发」,且人惟不自聊赖乃攮夺以苟生,诚丰沃矣!

何苦如是?

饥者易为食,必不然也。

诚使果耳,疏而远之于江外,不犹愈于聚乎内而重惊扰乎?

且天下之事,逆虑其害而不敢求其利,亦不可言智矣。

盖今所谓御前诸军者,待之素厚而仰之素优,故骄。

骄则不可复使,此甚易晓也。

若夫州郡之卒异于是。

彼非天子爪牙之故,可以劳之而不怨,而其大半出于农桑失业之徒,故狎于野而不怨。

往年尝猎其丁壮劲勇者为一军矣,臣以为可辈徒此军,视归正军民之数倍而发之,使阡陌相连,庐舍相望,并耕乎两淮之间。

彼其名素贱,必不敢倨视归正军民而媒怨。

而归正军民视之,犹江南之兵也,亦必有所忌而不敢逞。

势足以禁归正军民之变,力足以禁屯田之利,计有出于此者乎?

昔商之顽民相率为乱,周公不诛而迁之洛邑,曰:「商之臣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其后康王命毕公,又曰:「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始则迁其顽而教之,终则择其善而用之。

圣人治天下未尝绝物固如此。

今归正军人聚于两淮而屯田以居之,核其劳绩而禄秩以诱之,内以节冗食之费,外以省转饷之劳,以销桀骜之变,此正周人待商民之法,秦使人自为战之术,而井田兵农之遗制也。

况皆吾旧赤子,非如商民在周之有异念,术而使之,天下岂有不济之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