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止于:处在。 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静:心不妄动。 安:所处而安。 虑:处事精详。 得:得到成果。 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 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庶人:普通百姓。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 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说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做法或是事情。 诚其意:指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指的是讨厌恶臭的气味。 好(hào)好(hǎo)色:喜爱容貌出众的女子。 谦:心满意足的样子。 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 闲居:单独在家中,独处。 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掩:隐藏之意。著:彰显出来。 益:益处,好处。 中:内心。 外:指外表。 严:严峻,冷人敬畏。 润屋:装饰住所。 润身:修炼自己。 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舒适之意。 《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曲之处。 菉(lù):通「绿」。猗(yī)猗:美丽茂盛。 斐:文雅。 切、磋: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 琢、磨:雕琢打磨玉石。这里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 瑟:庄严。 僴(xiàn):威严。 赫兮喧兮:显赫的样子。 喧:又作「谖」,忘却之意。 道:说、谈论。 恂(xún)栗:惊恐、畏惧之意。 《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于戏(wūhū):感叹词。 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贤其贤:尊重有贤德的人。亲其亲:亲近亲人。 乐其乐:安享他的快乐。 此以:所以。没世:过世之意。没,通「殁」。 《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五经之一的《尚书》是记录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 克:能够。 《大甲》:即《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顾:顾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是崇高之意。 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汤:历史上的商汤。盘铭:刻在金属器皿警示语言或是箴言。这里的金属器皿指的是商汤的洗澡盆。 苟:假如。新:本义指洗澡时除去身上污浊的东西,清洁身体,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弃旧革新。 作:激发。新民:使民新的意思,弃旧从新,弃恶从善。 《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周:周朝。旧邦:旧有的国家。 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维:助词,无意义。 是故:因此。极:完善、极致。 《诗》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畿(jī):指都城和周边地区。 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诗》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缗(mín)蛮:鸟叫声。 隅:角落之意。止:栖息。 于止:对于所居住的地方。 可以:即何以,为什么。 《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玉》。 穆穆:雍容庄重的样子。 于(wū):感叹词。缉:接着。熙:光明、光亮。止:助词,无意义。 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犹人:和别人一样。 必:一定。 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辞:花言巧语。 民志:指民心。 修身:指的是修养良好的品德。 忿懥(zhì):愤怒之意。 好乐:喜好,偏好。 之:「对于」之意。辟:亲近、偏爱之意。 恶:厌恶。 畏:害怕。 哀矜:同情怜悯之意。 敖惰:敖:骄教,傲慢。惰:懈怠。 好:喜欢。 硕:大。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弟:通「悌」。指弟弟对哥哥要尊重服从。 慈:长辈对晚辈的爱。 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如:与「若」同,好像。指的是作为国君保护老白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 中:指的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让:谦让,礼让。 贪戾:贪婪暴戾。 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偾(fèn):败坏之意。 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率:带领、领导。 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诸:「之于」的合音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非:指责。 恕:恕道之意。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喻:知晓、明白。 《诗》:此指《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鲜美的样子。 蓁蓁(zhēn):浓密茂盛的样子。 之子:与「之女子于归」同,是说女子出嫁。 宜:适宜,和睦。 《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仪:仪容。忒(tuī):差错。 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法:效法。 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指的是把老人当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长长:敬重长辈之意。 恤:体恤怜爱之意。孤:指的是幼年丧父的孤儿。倍:通「背」,背离、背叛之意。 絜(xié):度量之意。矩:画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规则、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 《诗》: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乐:欢快、喜悦之意。只:助词,无意义。 好(hào):喜好。 恶(wù):厌恶。 《诗》: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节:通「截」,高耸的样子。 维:语气词,无意义。岩岩:险峻之意。 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具:通「俱」。尔:你。瞻:瞻仰、仰视之意。 僇(lù):杀戮之意。 《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丧师:丧失民心。 克:能够。配:与……相符。 仪:应该。监:警戒,鉴戒。 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道:说。 此:才。 用:用度。 外本内末:指本末倒置。外:疏远,轻视。内:亲近,重视。 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施夺:抢夺财富。 悖(bèi):逆、反。 货:财富。 常:恒常留驻一方。 道:说。 《楚书》是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 楚国无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王孙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事。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观射父一样的大臣看做珍宝。 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中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断断:心地诚实之意。 休休:胸怀宽广之意。 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彦圣:德才兼备之意。彦:美好。圣:开明。 不啻(chì):不只是。 实:是。 媢(mào)疾:嫉妒之意。 违:阻碍之意。俾(bǐ):使得。 殆:危险。 放流:流放。 迸:驱逐之意。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举:举荐。 先:优先。 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 退:黜退。 过:过错。 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拂:逆,违背。 菑(zāi):同灾。逮:等到之意。夫:助词,无意义。 大道:常理正道。 骄泰:放肆骄奢。 生:生产。 食:享用。 疾:迅速。 舒:舒缓,缓慢。 发身:修炼身心。发:发起之意。 不终:不成功。 府库:存放国家贵重器物的地方。 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乘(shèng):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指的是帝王。务:致力于。 彼:这里指国君。 为:治理。 无如之何:拿它没有办法。


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晦菴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赏析

程子:「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郑玄《三礼目录》:名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 孙中山: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劝学

〔荀子〕 〔周〕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

告楛者,勿问也。

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雉朝飞

〔牧犊子〕 〔周〕

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

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

嗟嗟暮兮可奈何。

甯戚饭牛歌

〔甯戚〕 〔周〕

南山矸,白石烂。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

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

毂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

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

出东门兮厉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兰。

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

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

今文尚书·周书·金縢

〔无名氏〕 〔周〕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

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呜呼!

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

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 乃卜三龟,一习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公曰:“体!

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对曰:“信。

噫!

公命我勿敢言。

”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

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

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岁则大熟。

韩非子·和氏

〔韩非〕 〔周〕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

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

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

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欲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

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欲,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心经

〔释迦牟尼〕 〔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管子·九守

〔无名氏〕 〔周〕

主位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主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

主听 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

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

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也。

主赏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

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

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

主问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后,荧惑其处安在?

主因 心不为九窍,九窍治。

君不为五官,五官治。

为善者,君予之赏。

为非者,君予之罚。

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

圣人因之,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主周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则群臣下乱。

寂乎其无端也。

外内不通,安知所怨?

关闬不开,善否无原。

主参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

奸动则变更矣。

督名 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

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

管子·参患

〔无名氏〕 〔周〕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

轻诛杀人之谓猛毅。

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皋,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

上失有皋,则行邪者不变。

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

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

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

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

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

若夫世主则不然。

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

内不以刑,而欲禁邪,则国必乱矣。

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

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则战之自胜者也。

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时,不空地利,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

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俴者同实。

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

射而不能中,与无矢者同实。

中而不能入,与无镞者同实。

将徒人,与俴者同实。

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

故凡兵有大论。

必先论其器,论其士,论其将,论其主,故曰:“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将予人也。

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

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无战心。

二器成,惊夫具,而天下无守城。

三器成,游夫具,而天下无聚众。

”所谓无战心者,知战必不胜,故曰无战心。

所谓无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无守城。

所谓无聚众者,知众必散,故曰无聚众。

荀子·王制

〔荀子〕 〔周〕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

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

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夫是之谓大神。

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此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

礼义者,治之始也。

君子者,礼义之始也。

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

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

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曰:分。

分何以能行?

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为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

君者,善群也。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

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

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春秋穀梁传·庄公三年

〔穀梁子〕 〔周〕

五月,葬桓王。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尊者取尊,称焉。

卑者取卑,称焉。

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