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

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

酒亦关人何事?

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

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

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

翳凤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

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今天又是什么日子呢?黄菊为谁开的呀?陶渊明最爱九月九日,因为这是黄菊开放的日子。他为什么那么爱黄菊呢?我看,这是因为他愤世嫉俗,看不惯世情的奸诈,胸中积累了不少的不愉快的事,像起伏不平的小山;菊花的凌雪傲霜的品格,与他本人的清廉正直是一致的,因此他借菊花寄托自己情思。我饮酒关别人什么事?这正是因为我退居山林,才借酒消愁,这是很平常的事,也不得不这样做,用不着在这方面作文章。我饮酒还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你们看,又是谁派白衣使者送酒来了。现在国家到处都是障碍抗金救国的尘埃,我喝醉了酒,用西风把它们统统地扇掉。 和你同饮,一天必须喝上三百杯。我们登上这座山的最高处,向东方望去,从淡落飘忽的雲气里,看见了蓬莱仙岛的胜景。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你坐着是用凤鸟毛作的华盖的车,用三只鸾鸟驾着奔向蓬莱去了。我虽然是一个落佩倒冠,罢职在家的闲人,即使是带着病也要登上高台为你送行。夜深了,在回来的路上,踏着明月,只有明月照着我的影子,随着我徘徊不定。


注释

“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句:四卷本甲集作“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韵”。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重阳。古人在九月九日为登高赏菊的节日。 云洞:《上饶县志·卷五·山川志》:“雲洞在县西三十里开化乡,天欲雨则兴云。”《南涧甲乙稿·卷一·云洞》诗题下自注云:“在信州西。”诗云:“挥策度绝壑,撑空见楼台。丹崖几千仞,中有佛寺开。老僧如远公,应门走蒿莱。下马问所适,褰衣指崔嵬。飞阑倚石磴,旷荡无纤埃。坐久意颇惬,爽气生樽罍。仙棺是何人,蜕骨藏莓苔。举酒一酌之,慨然兴我怀。丹砂固未就,白鹤何时来。不如生前乐,长啸且衔盃。” 韩南涧: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开封人。辛稼轩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上饶县志·寓贤》:“(南涧)徙居上饶,所居之前有涧水,改号南涧。”《花庵词选》:“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陆心源《宋史翼·卷十四·韩元吉传》:“韩元吉,字无咎,开封雍丘人,门下侍郎维之元孙。徙居信州之上饶,所居之前有涧水,改号南涧。词章典丽,议论通明,为故家翘楚。乾道三年,除江南转运判官。八年,权吏部侍郎。九年,权礼部尚书、贺金生辰使。凡所以觇敌者,虽驻车乞浆,下马盥手,遇小儿妇女,皆以语言挑之,往往得其情。淳熙元年,以待制知婺州。明年,移知建安府。旋召赴行在,以朝议大夫试吏部尚书,进正奉大夫,除吏部尚书。五年,乞州郡,除龙图阁学士,复知婺州。东莱吕祖谦之婿也。元吉少受业于尹和靖之门。与叶梦得、陆游、沈明远、赵蕃、张浚等唱和。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著有《易系辞解》、《焦尾集》、《南涧甲乙稿》。” 尚书:官名。始于战国,到隋唐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宋承唐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刑、工等六部,各设尚书,掌管全权。韩南涧曾任吏部尚书。 谩爱:四卷本作“漫”,胡乱爱、随便爱,这里是反义词,应作“最爱”讲。 渊明谩爱重九:晋·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诗有“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之句,宋·汤汉注:“魏文帝书云:‘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胸次:心里。《庄子·田子方》:“喜怒衣乐不入于胸次。” 崔嵬:有石峰的土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聩。” 胸次正崔嵬:宋·黄庭坚《次韵子瞻武昌西山》:“平生四海苏太史,酒浇不下胸崔嵬。”又《送王郎》:“酒浇胸次之垒块。”晋·陶渊明《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即其胸中之郁结不平也。 酒亦关人何事三句: 政自不能不尔:《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後置人邪?’温笑曰:‘政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 白衣: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之,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後归。” “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句:《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于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汙人。’”尘埃,指主和派。 “须一日,三百杯。”句:形容喝酒之多。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蓬莱:古代神话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列子·汤问篇》:“渤海之东有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这里指京城。 雲气见蓬莱:《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北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璧门金阙倚天开,五见宫花落古槐。明日扁舟沧海去,却将雲气望蓬莱。’此刘贡甫诗也,自馆中出知曹州时作。旧云‘雲里’,荆公改作‘雲气’。” 翳(yì)凤:是说用凤鸟毛作的华盖车。翳,同“翼”,用羽毛作的华盖。 骖(cān)鸾:是三只鸾鸟驾的车。骖,一车驾三马,或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服”,旁边的两马叫“骖”,也叫“騑”。 翳凤骖鸾:意谓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唐·杜甫《寄韩谏议》诗:“或骑骐驎翳凤皇。”唐·杜牧《早春阁下寓直》诗:“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与喻子才登金山》:“挥手从兹去,翳凤更骖鸾。” 落佩倒冠:唐·杜牧《晚晴赋》:“若予者则谓如何,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 抱病:带病。唐·杜甫《九日》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句:唐·李白《月下独酌》诗:“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宋·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归来踏人影,雲细月娟娟。”踏明月,四卷本作“有明月”。


简介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是辛稼轩和韩南涧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九月九日同游雲洞的时候,写的一首词。 词的上阕说陶渊明“谩爱重九”是因为胸里“正崔嵬。”陶渊明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名士,他之所以爱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托自己的心胸。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所以用“黄菊开”、“爱重九”、“正崔嵬”表示对陶渊明的同情与歌颂。 辛稼轩落职后,借酒消愁,可能受到一些人的议论,“政自不能不尔”,酒能使人乐、使人悲,也能使人兴奋,作者想“醉把西风扇”,把那些破坏抗战、恢复祖国大业的尘埃,用西风统统扇掉。这表现了作者的愤怒与不平,也体现了他与菊花那样的坚强刚贞的斗争精神。 下阕仍然希望“雲山见蓬莱”,盼望韩南涧乘“翳凤骖鸾”东上京城。作者在这里用对比的方法,笔锋急转,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愤怒的抗议。最后在送别韩南涧的归路上,见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别依依和孤独寂寞之感。



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辛弃疾〕 〔宋〕

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渊明久矣,犹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买山自种云树,山下斸烟莱。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

青云亭

〔李壁〕 〔宋〕

【其一】 谁人此地著危栏,城郭江山表里看。

时节不知春已半,天围稍觉目前宽。

【其二】 青云歧路休回首,扁榜看来也自惊。

何日深山更深处,只留黄犊伴春耕。

【其三】 平林野水带孤城,倦客登临太瘦生。

过眼千花竞红紫,可怜霜鬓转分明。

鹧鸪天·张园作

〔黄昇〕 〔宋〕

雨过芙蕖叶叶凉,摩挲短发照横塘。

一行归鹭拖秋色,几树鸣蝉饯夕阳。

  花侧畔,柳旁相,微云澹月又昏黄。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资治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司马光〕 〔宋〕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

」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琐窗寒·怀旧寄林七膳部

〔张辑〕 〔宋〕

露漏沈沈,洞房灯悄,鹊翻庭树。

夜凉如水,人倚玉箫何处。

澹纵横、疏星断河,点衣黄叶飞四五。

向此时感旧,非关宋玉,悲秋情绪。

追念章台路。

共缓辔芳尘,妒花惹絮。

旧游梦寐,总付相思新句。

想风流还在匆匆,暗惊鬓底霜几缕。

凭危栏、立尽归鸿,脆角凝清曙。

猪肉颂

〔苏轼〕 〔宋〕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宋〕

内翰执事: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

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

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人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

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

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

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

呜呼!

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

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

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

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

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

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

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

何者?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

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极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

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

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

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

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

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

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

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

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

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

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七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人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

噫!

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闰中秋月

〔赵佶〕 〔宋〕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馀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杜处士好书画

〔苏轼〕 〔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刚说

〔苏轼〕 〔宋〕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

既伏其辜矣,馀人可尽戮乎!

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