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元帝读书

呜呼!

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

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

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

于伦物何与耶?

于政教何与耶?

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

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

好行小慧之不知哉?

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

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

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

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

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

梁元、隋炀、陈后主、宋徽宗皆读书者也,宋末胡元之小儒亦读书者也,其迷均也。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

”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

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

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经且为蠹。

而史尤勿论已。

读汉高之诛韩、彭而乱萌消,则杀亲贤者益其忮毒。

读光武之易太子而国本定,则丧元良者启其偏私。

读张良之辟谷以全身,则炉火彼家之术进。

读丙吉之杀人而不问,则怠荒废事之陋成。

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

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

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梁武帝承圣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烧毁图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如今这个下场,所以要烧毁图书。”没有人不憎恨元帝不悔改政治上的错误和对人民的无道,却将罪责归咎于读书的。人们说:“书籍有什么对不起你元帝呢?”但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但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撰写的文章来看,无非不是收集一些华丽的史料典故,以排比对偶的句子,用来夸耀自己博文强记,认为自己如果不是读破万卷书,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就。在当时,武帝(萧衍)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东西分裂,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精力消耗,正义不能伸张,有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经书,就足以禁锢志气,只在咬文嚼字字里行间的文字上下功夫,得到只是一些文字的精巧而忘记了其中的要义,被文章典故迷惑而丢掉了微言大义。而且成了“基本原则错乱”的借口,况且把儒家学说以外的各家学说,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卖弄文字技巧,这又怎么值得一说呢?唉!难道只有元帝的不仁,而读书真会导致放荡荒淫吗?宋朝末年元朝蒙古少数民族的统治的时代,号称有学问的读书人,亲自推究“格物”(探究事物原理)的大道理,却不想这种穷究将有什么用处,计算着《五经》、《论语》、《孟子》总共有多少字句,在经书章句之间的文字结构、前呼后应、文字意义上去比附揣摩,整日吃饱没事干的,只辛辛苦苦作一些无益的文字校勘订正,而所写的文章,精工于结构排偶,对身心有何益处呢?对人伦事理有何用呢?对政治教化有什么好处呢?在别人面前自以为精密而骄傲,而认为别人疏陋;在别人面前自以为专一精确,而而认为别人散漫;在别人面前自以为勤劳,而认为别人懒惰,像这样不是外貌仁慈而实无德行,喜欢卖弄小聪明而并无智慧吗?,这样的人不得志时,以这样的方法教人,则会禁锢限制他人子弟智慧的发展,这样的人得志做官时,以这样的理念执政,则误了别人的国家,这和元帝敌兵已攻到城下了还讲《老子》,黄潜善敌人已渡江还参禅听高僧说法有什么差别呢?又和萧宝卷,陈叔宝亡国了还曰曰笙歌夜夜醇酒,刀子架在脖子上还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呢?所以程子斥责谢上蔡沉溺于无关道理的事物,玩物丧志。有所沉溺,没有不丧失志气的,梁元帝、隋炀、陈后王、宋徽宗都是读书人,宋朝末年元朝的小学者也是读书人,他们的沉溺迷惑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可以相比的,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先贤先儒的书,考察他们的事迹,分析他们的字句,于是自命为君子,也难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然而致力于“致良知”的学说,却沉迷于所谓良知,将抽象的良知描绘得彷佛若有其事,以致于使人舍本逐末,所造成的弊端更为严重。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领会书的精神实质,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达到善于精通事理,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境界,而将获取的知识经验付诸实践中。读书有了心得而将自己的言行用书中的道理检验纠正的很少。而有心得,比这次一等的,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比这次一等的后,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不抓住书中的重点,不研究书的精华,不审察它是否合乎时宜,而且像汉儒曲解《公羊传》而废皇后,太子;王莽曲解古书之义,讥刺匈奴的复名,王安石以国家贷款推行青苗法,都造成弊害,史论就更不用说了。读了汉高祖诛杀韩信、彭越以清除叛乱根源,那么要杀害亲近贤能的人就会更加狠毒;读了光武帝废除太子以安定国家,那么想要废除太子的会得到启示而产生私心;读了张良从赤松子学道以避祸,那么炼丹这些道教的法术也会超的见识来掌握书本的大旨,没有取舍的标准独立思考加以明辨事理,而提出独特的见解,那么读书万卷,只是导致更迷茫,倒不如不如不学无术的人还保持他的纯朴。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求学。”决定求知的目的,学问才能精进,没有听说过无目的而单单为学习而学习的。心无定局,随着所学到的东西而随时改变自己的志向,异端邪说,学说,流俗的传说,放荡轻浮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是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的原因啊!怎么能不归罪于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浅薄,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注释

六博:古代博戏名。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投琼:即掷骰子。 取青妃(pèi配)白:即“妃青俪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伦物:人伦物理。 色取不疑之不仁:语本于《论语·颜渊》:“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意为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见杨伯峻《论语译注》。 好行小慧:《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好行小慧,喜欢卖弄小聪明。不知:同“不智”。 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梁书·元帝纪》:“(554年,即承圣三年)九月辛卯,世祖(即元帝)于龙光殿述《老子》义,尚书左仆射王褒为执经。乙巳,魏遣其柱国万纽于谨率大众来寇。冬十月丙寅,魏军至于襄阳,萧詧率众会之。丁卯停讲,内外戒严。” “黄潜善”句:黄潜善,宋高宗南渡时宰相。虏骑渡江而参圆悟,《宋史·黄潜善传》:“郓、濮相继陷没,宿、泗屡警,右丞许景衡以扈卫单弱,请帝避其锋,潜善以为不足虑,率同列听浮屠克勤说法。”浮屠,佛教徒。克勤,北宋末南宋初僧人,1127年(高宗建炎元年)住持金山寺,适高宗于十月至扬州,赐号圆悟禅师,1135年(绍兴五年)逝世。见《五灯会元》卷十九《昭觉克勤禅师》条。 “抑与”二句:萧宝卷,即南朝齐东昏侯,荒淫无度,梁兵围困京城时,他仍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当夜还未睡熟,为部下所杀。陈叔宝,即陈后主。在位时广修宫室,君臣酣饮,通宵达旦,常常以此取乐。他宠幸贵妃张丽华。隋兵临江的时候,仍然奏乐纵酒,作诗不辍。后来与贵妃逃于井中,被俘虏。 程子斥谢上蔡玩物丧志:程子,即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理学家。谢上蔡,即谢良佐,字显道,上蔡(今属河南)人,程门弟子,学者称上蔡先生。《宋元学案》卷十四《明道学案下》:“《程氏遗书》曰:良佐昔录五经语作一册,伯淳见之,谓曰‘玩物丧志’。” “梁元”句:梁元,梁元帝萧绎,嗜好读书,藏书十四万卷,隋炀,即隋炀帝杨广。《资治通鉴》卷一八下:“帝好读书著述。……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临柳顾言等铨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馀卷,纳于东都修文殿;又写五十副本,简为三品,分置西京、东都、宫省官府。其正书,皆装翦华净,宝轴锦褾。于观文殿前为书室十四间……帝幸书室,户扉及厨扉皆自启。”陈后主:陈叔宝。魏徵称“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宋徽宗,赵佶,不仅工书善画,而且通晓音乐,能写词。 太子弘之读《春秋》:《新唐书·三宗诸子传》:“孝敬皇帝弘,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喟而废卷曰:‘圣人垂训,何书此耶?’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恶必书,褒善以劝,贬恶以诫,故商臣之罪,虽千载犹不得灭。’弘曰:‘然所不忍闻,愿读他书。’”太子弘是唐高宗的儿子,为武后所生,675年(上元二年)从幸合壁宫,被毒死,年二十四,谥为孝敬皇帝。 穆姜:春秋时鲁宣公夫人,鲁成公之母。穆姜和叔孙侨如私通,想驱逐鲁国执政季文子、孟献子而占其家财,又想废掉成公而立其庶弟。成公死后,儿子鲁襄公即位,将其迁于东宫。曾命卜史占卦,得《艮》中的《随》卦,有出走的卦象,卜史劝她赶紧逃走,可以免去灾祸。但她认为:“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后来死于东宫。见《左传·襄公九年》。 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后汉书·光武帝纪》:“(41年,即建武十七年)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42年,即建武十八年)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疆,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疆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刘庄即是后来的汉明帝。所谓“《春秋》之义,立子以贵”,说见于《公羊传》。《公羊传·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恒(鲁恒公)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汉光武帝将原来的皇太子刘疆降为藩王,而立刘庄为皇太子,这是由于他的母亲贵为皇后的缘故,即依循《公羊传》中“立子以贵”的含义。大伦,《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又《论语·微子》:“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大伦”即是“人伦”。 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汉书·匈奴传》:“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两个字的名),因使使者以讽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上书言:‘幸得备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莽大悦。”《公羊传·定公六年》:“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地名,同“郓”)。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这是这篇文章中“讥二名”的出处。讥,遣责,非议。 “王安石以国服”二句:《周礼·地官司徒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之财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馀。”国服,原为一地区所出产品之意。王安石用此经文推行青苗法。《宋史·王安石传》:“青苗法者,以常平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入敛。”苏辙《再论青苗状》所说“熙宁(注: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指1068—1077)之初,王安石、吕惠卿用事,首建青苗之法,其实放债取利,而妄引《周官泉府》之言,以文饰其事”,即指此事。经且为蠹:意思是以上汉儒、王莽、王安石妄用经义,犹如蠹鱼蛀蚀经文。 汉高:汉高祖刘邦。韩:韩信。彭:彭越。 “读光武”二句:指汉光武帝废太子刘疆,另立刘庄为太子事。元良,《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后因以元良为太子的代称。 “读张良”二句:“张良辟谷以全身”的事情记载于《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辟谷,不食五谷;及行道引之术,指古人以为可以长生的方法。炉火,指道家烧丹炼汞之术。彼家,儒家指佛、道为彼家。 丙吉之杀人而不问:《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出自《论语·为政》。


简介

《论梁元帝读书》是由王夫之编译,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里妇寓言

〔马中锡〕 〔明〕

汉武帝时,汲黯使河南,矫制发粟。

归恐见诛,未见上,先过东郭先生求策。

先生曰:“吾草野鄙人,不知制为钶物,亦不知矫制何罪,无可以语予者。

无已,敢以吾里中事以告。

吾里有妇。

未笄时,佐诸姆治内事,暇则窃听诸母谈,闻男女居室事甚悉,心亦畅然以悦。

及闻产育之艰,则怃然而退,私语女隶曰:‘诸母知我窃听,诳我耳,世宁有是理耶?

’既而适里之孱子,身不能胜衣,力不能举羽,气奄奄仅相属,虽与之居数年,弗克孕。

妇亦未谙产育之艰,益以前诸姆言为谬。

孱子死,归入通都,再适美少年,意甚惬,不逾岁而妊。

将娩之前期,腹隐隐然痛,妇心悸,忽忆往年事,走市廛,遍叩市媪之尝诞子者,而求免焉。

市媪知其愚也,欺侮之曰:‘医可投,彼有剂可以夺胎也。

’或曰:‘巫可礼,彼有术可以逭死也。

’或曰:‘南山有穴,其深叵测,暮夜潜循其中,可避也。

’或曰:‘东海有药,其名长生,服之不食不遗,可免也。

’妇不知其绐也,迎医,而医见拒。

求巫,而巫不答。

趋南山,则藜藿拒于虎豹。

投东海,则蓬莱阻于蛟龙。

顾其居有窨室焉,遂窜入不复出。

居三日,而痛愈剧,若将遂娩者,且计穷矣,乃复出。

偶邻妇生子,发未燥,母子俱无恙。

妇欣然往问之。

邻妇曰:‘汝竟痴耶!

古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

汝嫁矣,乃不闲养子之道而云云乎?

世之人不死于产者亦多矣,产而死则命攸存,又可免乎?

汝畏死,何莫嫠居以毕世,而乃忍辱再醮也?

汝休矣,汝休矣!

世岂有既妊而畏产者耶?

’里妇乃赧然而归,生子亦无恙。

” 词未毕,黯出户,不俟驾而朝。

青莲阁记

〔汤显祖〕 〔明〕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心神如在。

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

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

季宣之尊人乐翁先生,有道之士也。

处嬉而神清,休然穆然,《五经》师其讲授,六德宗其仪表。

达人有后,爰发其祥。

梦若有持清都广乐,徘徊江庭以柷将之,曰:“以为汝子。

”觉而生季宣,因以名。

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

弱冠,能为文章。

云霞风霆,藻神逸气,遂拜贤书,名在河岳。

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 季宣奉命筮仕,授以山东济阳长。

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

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

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

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文字只招残之檄矣。

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

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

”则归而从太公。

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

江南诸山,翠微浥晔几席,欣言外之。

夷堂发凶,层楼其上。

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

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

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

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

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

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褰裳蹈海之谈。

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

”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

吾有友,江以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

”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

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

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

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

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

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

吾以为《青莲阁记》。

窃糟

〔刘基〕 〔明〕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独得焉。

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液也。

’今子以佛夸予,可也。

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西河驿

〔庞尚鹏〕 〔明〕

去岁淮楼坐明月,海色山光白如雪。

今岁扬旌拂塞尘,黄沙白草埋青春。

听鸡握发事长路,东渡辽海西入秦。

临岐拊髀长叹息,愧我碌碌非能臣。

会当早觉渔樵伴,买舟结屋称芳邻。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明〕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

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

”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

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

以汝为质不敏那?

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

以汝行不力耶?

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

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扰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

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

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

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

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

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蹶叔三悔

〔刘基〕 〔明〕

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

田于龟阴,取其原为稻,而隰为粱。

其友谓之曰:“粱喜亢,稻喜湿,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获?

”弗听。

积十稔而仓无储。

乃视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获。

乃拜曰:予知悔矣。

” 既而商于汶上,必相货之急于时考趋之,无所往而不与人争。

比得,而趋者毕至,辄不获市。

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入所不争,时来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

”弗听。

又十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

” 他日以舶入于海,要其友与偕,则泛滥而东,临于巨渊。

其友曰:“是归墟也,往且不可复。

”又弗听,则入于大壑之中,九年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

比还而发尽白,形如枯腊,人无识之者,乃再拜稽首以谢其友,仰天而矢之曰:“予所弗悔者,有如日。

”其友笑曰:“悔则悔矣,夫何及乎!

”人谓蹶叔三悔以没齿,不如不悔之无忧也。

荆人畏鬼

〔刘基〕 〔明〕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

盗知之,于是宵窥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

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

或侜之曰:“鬼实取之也。

”中心惑而阴然之。

无何,其宅果有鬼。

由是,物出于盗所,终以为鬼窃而与之,弗信其人盗也。

送宗伯乔白岩序

〔王守仁〕 〔明〕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

”先生曰:“然。

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阳明子曰:“学贵精”。

先生曰:“然。

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阳明子曰:“学贵正”。

先生曰:“然。

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阳明子曰:“可哉!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

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

精于道,斯谓之精。

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

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

精,精也。

专,一也。

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

诚,一之基也。

一,天下之大本也。

精,天下之大用也。

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先生曰:“然哉!

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

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

’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除夕宿太原寒甚

〔于谦〕 〔明〕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叶子肃诗序

〔徐渭〕 〔明〕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

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

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

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

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

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

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若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

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

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

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

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

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

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规其微疵,而约于至纯,此则渭之所献于子肃者也。

若曰某篇不似某体,某句不似某人,是乌知子肃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