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友情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注释

敬龙:日本和尚名。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简介

此首七绝诗是作者为送别日本僧人归国而作,祝愿自己的朋友一路平安,顺利到达家乡。诗人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感人。明月和风这两个意象,既表达了诗人祝福的心愿,又描绘出一幅美妙、壮阔的海月行舟图,引人遐思。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馀里”,後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後,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後。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对酒

〔韦庄〕 〔唐〕

何用岩栖隐姓名,一壶春酎可忘形。

伯伦若有长生术,直到如今醉未醒。

寓言

〔韦庄〕 〔唐〕

黄金日日销还铸,仙桂年年折又生。

兔走乌飞如未息,路尘终见泰山平。

登咸阳县楼望雨

〔韦庄〕 〔唐〕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蒙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惊秋

〔韦庄〕 〔唐〕

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

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立春日作

〔韦庄〕 〔唐〕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衢州江上别李

〔韦庄〕 〔唐〕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饮散呈主人

〔韦庄〕 〔唐〕

梦觉笙歌散,空堂寂寞秋。

更闻城角弄,烟雨不胜愁。

赠姬人

〔韦庄〕 〔唐〕

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

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

勉儿子

〔韦庄〕 〔唐〕

养尔逢多难,常忧学已迟。

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

即事

〔韦庄〕 〔唐〕

乱世时偏促,阴天日易昏。

无言搔白首,憔悴倚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