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江水上泛着千层愁心,山峦如云烟般飘浮空中。山又是靠近云的地方,云也不知道有多远,烟散了云仍然在那里。 只见两岸苍苍暗绝谷,其中有许多泉水从峭壁上飞涌而下。缠绕在树林中的溪水又隐又现,向谷口奔流而去。 山峦平坦处林木茂盛,在山前有小桥野店。行人稍微走出乔木之外,看到渔船在江面上仿佛一叶承载着整个天空。 贵族如何能拥有这画面,点缀着最精巧的细节。不知道人世间哪里有这样的景象,我决意想要去买两顷田地。 你是否看见了武昌樊口幽居的地方,东坡先生留在那里五年。春风吹动江天远远无边,暮云卷起遮住山峦,山峦优美地延伸。 红枫树中伴随着乌鸦,在水边留宿,高大的松树上雪花纷纷飘落,惊动了入眠的人。桃花随水流在人世间流转,武陵难道所有人都成仙了吗? 江山之美净化了我的尘土,虽然找到了离去的路,却无缘再来。我向你倾诉这幅画三次叹息,山中的故人应该会向我招手回来的。


注释

王定国:即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长于诗,与苏轼友善。 王晋卿:即王诜(1037-1093),字晋卿,太原人,居开封,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见《宋史·王全斌传·附传》)。官附马都尉,妻为英宗之女蜀国长公主。虽为贵戚,却远声色而爱文艺,与诗人画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好。他建宝绘堂于私宅东面,收藏十分丰富,苏轼为之作记。他善诗词、书法,尤以工山水画著名。喜好画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绘画时采用李成的皴法,也有金碧设色。也擅长画墨竹,仿效文同。 “江上”四句:唐代张说《江上愁心赋》:“江上之峻山兮,郁崎巇而不极。云为峰兮烟为色,欻变态兮心不识。”此四句用其语意。 二顷田:语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云:“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樊口:在黄州南岸。 留五年:指自己谪居黄州约五年。 “桃花”四句:用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 山中故人:无实指,联系上文,似指黄州旧友。 归来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陶渊明亦有《归去来兮辞》。


简介

此诗题下原注:“王晋卿画。”据苏轼诗注,这首诗另有苏轼墨迹流传,其后有“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十三字。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段以写为叙,写得入妙而笔势又高,气又遒,神又王(旺)。”所谓“以写为叙”,是指这一段实质上是叙述《烟江叠嶂图》的内容,但没有抽象叙述,而是形象描写。其实,如果既不看诗题,又不看诗的下一段,这首诗就不像是在介绍《烟江叠嶂图》,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 前四句,着眼于高处远处,写烟江叠嶂的总貌。“江上”,点“千叠山”的位置。“愁心”,融情入景。“浮空积翠”,是“积翠浮空”的倒装,其主语为“千叠山”。“积翠”,言翠色之浓。“千叠山”积蓄了无穷翠色,在远空浮动,像烟,也像云。而烟消云散之后,则山形依然。几句诗,变静景为动景,写远嶂千叠、翠色浮空之状如在目前。 次四句,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先突现苍苍两崖,再从两崖的绝谷中飞出百道泉水;这百道飞泉,萦林绕石,时隐时现,终于“下赴谷口”,汇为巨川,奔腾前进。在这里,诗人以飞泉统众景,从而运用了以明见暗、以隐见显的艺术手法。两崖之间,有无数幽谷,因为“暗”而不见,无从写,只写百泉飞来,这是以明见暗。林木扶疏,奇石磊落,可见可写;但要一一摹写,就会多费笔墨,分散重点,于是只写百泉之“隐”,这是以隐见显。 后四句,诗人把读者的视线从百泉的合流出谷引向近景。“川平”、“山开”、“林麓断”,展现了三个画面;“林麓断”处,“小桥”、“野店”、“乔木”、“行人”,历历如见。而“渔舟一叶”,又把视线推向开阔的烟江。“吞江天”三字,涵盖了“烟江叠嶂”的全景,有尺幅万里之势。 “使君”以下四句自为一段。纪昀评价说:“节奏之妙,纯乎化境。”方东树说:“四句正锋。”“使君何从得此本”一句回到原题,既变真景为画景,又点出此画是王定国所藏;而此画的巧夺天工,也不言而喻,为“点缀毫末分清妍”的赞语提供了有力的根据。“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一句,又由画境想到真境,希望于“人间”寻求如此美好的江山,买田退隐,从而把全篇的布局,从写景转向抒情和议论。 “君不见”以下是最后一段。以“君不见”领起,将读者引向诗人回忆中的天地。这回忆对于诗人来说,并不那么愉快。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罢徐州知州,改知湖州。四月,到湖州任。何正臣摘引《湖州谢表》中的话,指斥苏轼“妄自尊大”;舒亶、李定等又就其诗文罗织罪状。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于湖州被捕,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乌台诗案”。这一年十二月结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到达贬所,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辛酸岁月。此时,他因看《烟江叠嶂图》而有所感触,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君不见”领起的“武昌樊口幽绝处”,写贬谪之地的幽深;“东坡先生留五年”,言贬谪时间的漫长。以下四句,吴北江认为分写“四时之景”,不算全错,因为诗中写了景;但更确切地说,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叙事、因景抒情。这四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概括了诗人在那“幽绝处”“留五年”的经历和感受:春天,闲看“春风摇江天漠漠”;夏季,独对“暮云卷雨山娟娟”;秋夜寂寥,“丹枫翻鸦伴水宿”;冬日沉醉,“长松落雪惊醉眠”。年年如此,诗人的贬谪生涯,贬谪心情,都通过四时之景的描绘而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桃花流水”二句,用“桃花源”的典故而翻新其意。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是苦于暴政的人们所追求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后人又附会为仙境。苏轼则说:桃花源就“在人世”,那里的人们也不见得都是“神仙”。这两句,就是对前面“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的回答。“江山清空我尘土”一句,句中有转折。“江山清空”,紧承“桃花流水在人世气”;“我尘土”,遥接“君不见”以下六句,既指黄州的几年贬谪生活,又包括了当时的处境。惟其“我尘土”,才想到买田退隐。第一段的画境,第二段的“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第三段的“桃花流水在人世”,和“江山清空”一线贯串,都指的是可以退隐的地方。而“虽有去路”以下数句,则是这条线的延伸。“寻无缘”的“寻”,正是“寻”退隐之处。因为欲“寻”而“无缘”,所以“还君此画三叹息”。虽“无缘”而仍欲“寻”,故以“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结束全诗。 这首诗以《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为题,首先是给藏画的王定国和作画的王晋卿看的。诗中的“君”也首先指王定国和王晋卿。王定国即王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与苏轼同时被贬。王晋卿也同样被卷入“乌台诗案”,因为苏轼的那些“讥讽朝廷、谤讪中外”的诗,有些是王晋卿“镂刻印行”的,结果被贬到均州。还朝之后,三人相聚,“感叹之馀,作诗相属,托物悲慨”(苏轼《和王晋卿》诗序)。此诗即是“托物悲慨”之作。



和秦太虚梅花

〔苏轼〕 〔宋〕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馀香还畀昊。

长相思

〔王灼〕 〔宋〕

来匆匆。

去匆匆。

短梦无凭春又空。

难随郎马踪。

山重重。

水重重。

飞絮流云西复东。

音书何处通。

霜天晓角·梅

〔楼槃〕 〔宋〕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

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

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

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

霜天晓角·剪雪裁冰

〔楼槃〕 〔宋〕

剪雪裁冰,有人嫌太清。

又有人嫌太瘦,都不是、我知音。

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

一自西湖别后,辜负我、到如今。

初到黄州

〔苏轼〕 〔宋〕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汲江煎茶

〔苏轼〕 〔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日喻

〔苏轼〕 〔宋〕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

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湖州谢上表

〔苏轼〕 〔宋〕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

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

顾惟何人,亦与兹选。

臣轼中谢。

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

议论阔疏,文学浅陋。

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

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

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

法令具存,虽勤何补。

罪固多矣,臣犹知之。

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

顾惟无状,岂不知恩。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

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

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

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

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

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

臣无任。

聚星堂雪

〔苏轼〕 〔宋〕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馀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祭欧阳文忠公文

〔苏轼〕 〔宋〕

呜呼哀哉!

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

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

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鳅鳝而号狐狸。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

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

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

至其请老而归也,莫不惆怅失望。

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

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

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

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

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

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

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