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泛舟
洪波舣楫泛中流,凫淑鸥汀揽胜游。
数点渔舟歌欸乃,诗情恍在白苹洲。
这首诗选自《乾隆中卫县志》。黄河泛舟,中卫知县黄恩锡设置的中卫十二景之一。 舣:停在岸边的船。楫:划船。 凫淑:野鸭在清澈的水边。淑,美好。鸥汀:水鸟在水边的平地上。 欸乃:象声词,形容摇橹声。这里指渔歌。 白苹洲:长满了白色苹草花的水中滩地。白苹,俗名田字草,夏秋开小白花。
问平安否,金陵南去楚云西。
望中烟草迷离。
回首红桥分赋,笔掣翠虹蜺。
叹青门一别,白社人稀。
诗狂酒悲。
老大去、几人知。
往日荆州作牧,吊古题诗。
周郎已矣,忆风流、顾曲似当时。
归来也、两鬓千丝。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
作《茶酒单》。
【茶】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
水求中泠、惠泉。
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
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
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
其次,莫如龙井。
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
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
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
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
停滚再泡,则叶浮矣。
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
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
”呜呼!
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
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
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
俗矣!
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于后。
【武夷茶】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
僧道争以茶献。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
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
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龙井茶】 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
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常州阳羡茶】 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
味较龙井略浓。
【洞庭君山茶】 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
叶微宽而绿过之。
采掇最少。
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
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概行黜落。
【酒】 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
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
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
炖法不及则凉,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
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
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金坛于酒】 于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涩二种,以涩者为佳。
一清彻骨,色若松花。
其味略似绍兴,而清洌过之。
【德州卢酒】 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四川郫筒酒】 郫筒酒,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
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味变者。
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带为佳。
【绍兴酒】 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
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
余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湖州南浔酒】 湖州南浔酒,味似绍兴,而清辣过之。
亦以过三年者为佳。
【常州兰陵酒】 唐诗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之句。
余过常州,相国刘文定公饮以八年陈酒,果有琥珀之光。
然味太浓厚,不复有清远之意矣。
宜兴有蜀山酒,亦复相似。
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而被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
据云有佳者,恰未曾饮过。
溧阳乌饭酒余素不饮。
丙戌年,在溧水叶北部家,饮乌饭酒至十六杯,傍人大骇,来相劝止。
而余犹颓然,未忍释手。
其色黑,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
据云溧水风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坛,以青精饭为之。
俟嫁此女,才饮此酒。
以故极早亦须十五六年。
打瓮时只剩半坛,质能胶口,香闻室外。
【苏州陈三白】 乾隆三十年,余饮于苏州周慕庵家。
酒味鲜美,上口粘唇,在杯满而不溢。
饮至十四杯,而不知是何酒,问之,主人曰:“陈十余年之三白酒也。
”因余爱之,次日再送一坛来,则全然不是矣。
甚矣!
世间尤物之难多得也。
按郑康成《周官》注盎齐云:“盎者翁翁然,如今[赞阝]白。
”疑即此酒。
【金华酒】 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
有女贞之甜,无其俗。
亦以陈者为佳。
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
【山西汾酒】 既吃烧酒,以狠为佳。
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
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
打擂台,非光棍不可。
除盗贼,非酷吏不可。
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汾酒之下,山东膏梁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
尝见童二树家泡烧酒十斤,用枸杞四两、苍术二两、巴戟天一两、布扎一月,开瓮甚香。
如吃猪头、羊尾、“跳神肉”之类,非烧酒不可。
亦各有所宜也。
此外如苏州之女贞、福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枣儿红,俱不入流品。
至不堪者,扬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
粥饭本也,余菜末也。
本立而道生。
作《饭粥单》。
【饭】 王莽云:“盐者,百肴之将。
”余则曰:“饭者,百味之本。
”《诗》称:“释之溲溲,蒸之浮浮。
”是古人亦吃蒸饭。
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
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
其诀有四:一要米好,或“香稻”,或“冬霜”,或“晚米”,或“观音籼”,或“桃花籼”,春之极熟,霉天风摊播之,不使惹霉发疹。
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
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
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湿得宜。
往往见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末忘本,真为可笑。
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
汤果佳,宁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
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
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粥】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
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尹文端公曰:“宁人等粥,毋粥等人。
”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
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
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
不得已,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
余常食于某观察家,诸菜尚可,而饭粥粗粝,勉强咽下,归而大病。
尝戏语人曰:“此是五脏神暴落难。
”是故自禁受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