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断》序

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

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夫所由远矣。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

书之为征,期合乎道。

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

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

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眬,眇不知其变化。

范围无体,应会无方。

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

合冥契,吸至精。

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

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

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

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

庥荫相扶,津泽潜应。

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

卓尔孤标,竦危峄之石。

龙腾凤翥,若飞若惊。

电烻㸌<火蒦>,离披烂熳。

翕如电布,曳若星流。

朱焰绿烟,乍合乍散。

飘风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

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

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

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

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

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

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

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

诗云:“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是之谓也。

使夫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运思无已,不知其然。

瑰宝盈瞩,坐启东山之府。

明珠曜掌,顿倾南海之资。

虽彼迹已缄,而遗情未尽。

心存目想,欲罢不能。

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

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

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

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

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

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

神将化合,变出无方。

虽龙伯挈鼇之勇,不能量其力。

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

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

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

夫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识,以为率尔可知也。

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难,千有余年,数人而已。

昔之评者,或以今不逮古,质于丑妍。

推察疵瑕,妄增羽翼。

自我相物,求诸合己。

悉为鉴不圆通也。

亦由苍黄者唱首,冥昧者唱声。

风议混然,罕详孰是。

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眩如也。

怀瓘质蔽愚蒙,识非通敏。

承先人之遗训,或纪录万一。

辄欲芟夷浮议,扬榷古今。

拔狐疑之根,解纷挐之结。

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

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

爰自黄帝史苍颉,迄于皇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今叙其源流之异,著十赞一论。

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

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评,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书断》。

其目录如此,庶儒流君子,知小学亦务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古人庖牺氏用八卦来画象,轩辕氏创造文字来设立教育,到了尧舜时代,才有了充满才华的文章。之后商、周时期文学达到巅峰,秦汉时代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这些都是因为凭借了书籍。书籍是文学发展的基础,而书籍的发展必须与道义相合。所以能够发挥文学才华的人,离书籍是不可分的。如果能够思考千载之间的贤哲,研读古人的笔记,探讨经典,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到磨砺,言辞深入人心,让百代无隐,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身处于一个地方,心怀万里的人,有追求理想的热情,有睿智才华,洞察事物并且乐意面对挑战,这样的人也是值得欣慰的。 你们初学时,可能因为没有经验而感到迷惑,看不到事物的变化。范围看不到实体,应该的关系也不明确。通过考察冲漠来确定形状,使万物中的不同形式统一起来。结合冥契的知识,吸取灵感。在气运的引导下运动犹如风神,容貌宽广犹如润色。你们最终会展现出自己的才华,灵感将流露在笔端,突然飞腾而明亮。有时形式不同却相互影响,就像两棵树的叶子交织一样;或者进行区分但气运相通,就像两口井的泉水相连。你们彼此扶持,相互帮助。你们的关系虽然离开但并不断绝,就像蛇蜕皮的丝线一样;你们独自站在高处,像高耸的山岩。你们展翅飞翔,像飞翔的鸟类。闪电般闪烁,离合如火焰。犹如电布般闪烁,拖曳如流星。红色烟雾,时而聚合时而散开。狂风和暴雨,雷声震激,令人惊骇。这足以展现出你们在世界中的非凡风采,影响后人。而且你们也会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克服短处,乃至具备像忠臣般直正和像孝子一样顺从,思考远大目标的品质。在行为上,你们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刚柔并济。你们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变化。有时冲突中各自让步,有时合作中相互违背。就像五行相互制约又相互生生,互为表里。这又怎能用物理的比喻来形容贤人呢,实际上它微妙到难以言表。诗句说:“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这就是指的。让观察者欣赏纹理,探索深层情感,通过思考揣摩变化,永远都无法明了。虽然瑰宝珍贵,打开了东山之府;明珠闪烁,突显南海之宝。即使这些踪迹已经失传,但遗留下的情感仍然没有尽头。心中留有目标,想要停止却不能。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奥妙,又怎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了解书籍的规模,掌握其中的玄妙,将技巧融入到内心中,然后通过观察来形成文字。有时开始思考就感到困惑和迟钝;有时没有思考就进行创作,却因为疏忽而失败。心灵无法控制手指,手指也无法接受心灵的指令。即使是自己去寻求,也会感到迷茫和无所获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当意念和灵感相通,笔和思绪相配合,神奇的变化才会出现。即使是龙伯带着它无比的力量,也无法评估它的力量;即使是雄图拥有无比的智慧,也无法抵挡它的高深。深思研究进入到每一根毛发,逸气弥漫在整个宇宙。灵魂出离身体,思维探索微小之处,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言语和形象无法具备存在和倒退的能力。这样的学问既是从幼年时期开始学习的,到老年时才能言说。不能依靠才智和理解力,以为自己能了解一切。而且知识并不容易获得,取得也有困难。千年来只有少数几人。过去的评论者有一些认为现在不及古代,以为人们的品味下降了。推究瑕疵的时候,往往会增加错漏之处。自己以物类相比较,寻求与自己的合同点。他们只是粗浅的看法,无法详细说明。当然也有人对文字的起源有不同的见解,臆测四处飞扬,最终无法找到古代证据。这是因为他们受到迷惑。 我怀瓘是个愚蒙之人,认知有限。我继承了先人的教诲,或记录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想要清除虚浮的议论,扬言研究古今。解除填塞的疑虑,解开纠缠之结。考究对立的错误,毫不隐瞒古代智者;探寻幽微的奥秘,不愿欺骗聪明的人。从黄帝到颉颃,再到唐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历经三千二百多年,书有十种形体的起源,学问分为神、妙、能三个等级。人类传承一脉相承,也有根据各种情况附带的评价,全都归为一篇评论,细致地检视它的优点和缺点,分为上、中、下三卷,名为《书断》。目录如下,希望文人士流、君子们能够了解小学亦重要。



书断·卷上·古文

〔张怀瓘〕 〔唐〕

案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

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

象形之属,则谓之文。

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

字者,言孳乳寝多也。

题之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

著明万事,记往知来。

名言诸无,宰制群有。

何幽不贯,何往不经。

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之前。

结绳之教,惩其罪于已然之后。

故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

契为信不足,书为言立征。

书契者,决断万事也。

凡文书相约束皆曰契。

契亦誓也,诸侯约信曰“誓”。

故《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

”是知契者,书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滥觞,君臣之大约也。

亦谓刻木剖而分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即昔之铜虎竹使,今之铜鱼,并契之遗象也。

皇甫谧曰:“黄帝史苍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藏之,名曰‘书契’。

”故知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书,神化曲谟,垂范万世。

及周公相成王,申明礼乐,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节,又造《尔雅》,宣尼、卜商,增益润色,释言畅物,略尽训诂。

及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

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

及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内石函中得《孝经》、《尚书》等经。

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屋,得古文二篇。

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安厘王冢,得册书千余万言,或写《春秋经传》、《易经》、《论语》、《夏书》、《周书》、《琐语》、《大历》、《梁丘藏》、《穆天子传》、及《魏史》至安厘王二十年,其书随世变易,已成数体。

其《周书》论楚事者最妙,于是古文备矣。

甄酆删定旧文,制为六书,一曰古文,即此也,以壁中书为正。

周幽王时,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

滕公冢内得石铭,人无识者,惟叔孙通云:“此古文科斗书也。

”科斗者,即上古之别名也。

卫恒《古文赞》云:“黄帝之史,沮诵、苍颉。

眺彼鸟迹,始作书契。

纪纲万事,垂法立制。

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

中正循检,矩折规旋。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

淼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

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苍颉,即古文之祖也。

赞曰:“邈邈苍公,轩辕之始。

创制文字,代彼绳理。

粲若星辰,郁为纲纪。

千龄万类,如掌斯视。

生人盛德,莫斯之美。

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题道林寺

〔杜荀鹤〕 〔唐〕

身未立间终日苦,身当立后几年荣。

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

题璿公山池

〔李颀〕 〔唐〕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登鹳雀楼

〔畅当〕 〔唐〕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和赵相公登鹳雀楼

〔殷尧藩〕 〔唐〕

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 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孝经》序

〔李隆基〕 〔唐〕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

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

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

《国风》、《雅》、《颂》,分为四诗。

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

虞翻、刘邵,抑又次焉。

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

在理或当,何必求人?

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

约文敷畅,义则昭然。

分注错经,理亦条贯。

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

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

一句之内,意有兼明。

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

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续古二十九首

〔陈陶〕 〔唐〕

大尧登宝位,麟凤焕宸居。

海曲沾恩泽,还生比目鱼。

生值揖逊历,长歌东南春。

钓鳌年三十,未见天子巡。

轩辕承化日,群凤戏池台。

大朴衰丧后,仲尼生不来。

大道归孟门,萧兰日争长。

想得巢居时,碧江应无浪。

矻矻蓬舍下,慕君麒麟阁。

笑杀王子乔,寥天乘白鹤。

杳杳巫峡云,悠悠汉江水。

愁杀几少年,春风相忆地。

吴洲采芳客,桂棹木兰船。

日晚欲有寄,裴回春风前。

仙家风景晏,浮世年华速。

邂逅汉武时,蟠桃海东熟。

南国珊瑚树,好裁天马鞭。

鱼龙不解语,海曲空蝉娟。

周穆恣游幸,横天驱八龙。

宁知泰山下,日日望登封。

秦国饶罗网,中原绝麟凤。

万乘巡海回,鲍鱼空相送。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

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秦作东海桥,中州鬼辛苦。

纵得跨蓬莱,群仙亦飞去。

隋炀弃中国,龙舟巡海涯。

春风广陵苑,不见秦宫花。

范子相句践,灭吴成大勋。

虽然五湖去,终愧磻溪云。

麟凤识翔蛰,圣贤明卷舒。

哀哉嵇叔夜,智不及鶢鶋。

战地三尺骨,将军一身贵。

自古若吊冤,落花少于泪。

楚国千里旱,土龙日已多。

九谷竟枯死,好云闲嵯峨。

汉家三殿色,恩泽若飘风。

今日黄金屋,明朝长信宫。

南园杏花发,北渚梅花落。

吴女妒西施,容华日消铄。

山鸡理毛羽,自言胜乌鸢。

一朝逢鸑鷟,羞死南海边。

秦家卷衣贵,本是倡家子。

金殿一承恩,貂蝉满乡里。

魏宫薛家女,秀色倾三殿。

武帝鼎湖归,一身似秋扇。

婵娟越机里,织得双栖凤。

慰此殊世花,金梭忽停弄。

学古三十载,犹依白云居。

每览班超传,令人慵读书。

雄剑久濩落,夜吟秋风起。

不是懒为龙,此非延平水。

朝为杨柳色,暮作芙蓉好。

春风若有情,江山相逐老。

景龙临太极,五凤当庭舞。

谁信壁间梭,升天作云雨。

曾梦诸侯笑,康囚议脱枷。

千根池底藕,一朵火中花。

送流人

〔张籍〕 〔唐〕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

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

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

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送刘判官赴丰州

〔卢纶〕 〔唐〕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

大漠山沉雪,长城草发花。

策行须战伐,寇至莫言家。

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伏审帖

〔柳公权〕 〔唐〕

伏审姊姊八月定发,弟与廿八弟同从行,远闻不胜忭跃。

今日元七来,望弟速到极也。

愿在路谘闻,不停滞,幸甚。

未即展豁,尚增悢悢,不一一。

公权呈廿三弟、廿六弟、廿八弟、卅弟处,卅一弟意不殊,前要小楷,后使送往。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