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

彦先赢瘵,恐难平复。

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

男幸有复失,甚忧耳。

舍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

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

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

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彦先赢了病,恐怕难以完全恢复。刚开始得病时,我就一直担心不止,现在已经到了节年使我到来的时候了。幸好有男子很快会好起来,我非常担心。舍子杨过来的时候,刚到的时候,我还不能起床。等到西边复来时,威仪庄重,举止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我一直承受着身体上的疾病,思想和梦境非常混乱,一直抓住与君常常交流的东西。稍微提起凶险之事时,我听说了棠寇乱之际,但是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


简介

《平复帖》点画形态硬朗,突出了作者书写时的率性。其笔意有别于草简。草简用笔清利,入笔收笔时有露锋,捺画用笔停顿后挑锋。字势开阔疏朗。而《平复帖》因是麻纸、硬毫秃笔,麻纸不细腻平滑且有斑驳意。 从现有史志记载,一般认为《平复帖》是晋武帝初年陆机写给友人的。但学术界对于“友人”的身份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友人“彦先”是贺循。据考,《平复帖》“彦先赢瘵,恐难平复”,羸瘵,意谓瘦弱与痨病,或云困于痨病。“恐”不过是个疑词,难平复也不等于确定会死。根据彦先的身体特征和病情及其趋势来考量,顾荣、早卒的彦先都不得不排除,另在《昭明文选》唐李善注中的全(令)彦先,或即陆云集里的“全伯始”,伯始、彦先,名与字取义一致,然此人也没啥值得一提,只有贺循的情况与之吻合,见《晋书》本传。 其二,认为陆机这封信札,应是写给他的亲友顾荣的。《晋书·顾荣传》载文曰:“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顾荣与陆机不仅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且是同呼吸共患难的诤友。三国时期,孙策死后,孙权作媒,将哥哥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和丞相顾雍之子,顾雍既是陆机祖父陆逊的姑父,又是顾荣的祖父。《艺文类聚》和《平御览》中载有陆机诗文《赠顾彦先诗》、《为顾彦先作诗》等。 其三,认为陆机的《平复帖》,不可能书于吴亡后的晋太康元年(280年)至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退居吴郡华亭乡里期间,应是到洛阳后所书,而且是写给华亭同乡的一封问候书札。


赏析

明代书画家詹景凤《东图玄览编》:“陆士衡《平复帖》以秃笔作稿草,笔精而法古雅。” 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清河书画舫》:“《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笔法圆浑,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清代书法收藏家安岐《墨缘汇观》:“相传平原精于章草,然此帖大非章草,运笔犹存篆法。” 清代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平帖记》:“系秃颖劲毫所书,无一笔姿媚气,亦无一笔粗犷气,所以为高。” 清代书法家顾复《平生壮观》:“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米元章《书史》云‘火箸画灰,连属无端’,可以评士衡此帖。《宣和书谱》注之为章草,非也。” 当代书画家启功:“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日月如驰帖

〔王羲之〕 〔晋〕

日月如驰,嫂弃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

节日帖

〔王羲之〕 〔晋〕

廿日羲之顿首:节日感叹,深念君,增伤。

灾雨,君可也。

热日更甚帖

〔王羲之〕 〔晋〕

热日更甚。

得书,知足下不堪之,同此无赖。

早且乘凉,行欲往,迟散也。

王羲之。

清和帖

〔王羲之〕 〔晋〕

适都十五日问,清和为慰。

复得南后问不?

想二庾速至之始兴奴长就,令人邑邑。

想无所至耳。

还具示问。

忧悬帖

〔王羲之〕 〔晋〕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三月帖

〔王羲之〕 〔晋〕

三月十三日羲之顿首:近反亦至,念足下哀悼之至,不可胜。

更寒外,足下何如?

吾劣劣,力遣知问。

王羲之顿首。

七月帖

〔王羲之〕 〔晋〕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

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

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

吾故羸乏,力不具。

王羲之白。

袁生帖

〔王羲之〕 〔晋〕

产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

得袁、二谢书,具为慰。

袁生暂至都,已还未?

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

弟预须遇之。

大事得其书,无已已。

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

万羸,不知必俱不?

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

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二谢帖

〔王羲之〕 〔晋〕

二谢面未?

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适得书帖

〔王羲之〕 〔晋〕

适得书,知足下问。

吾欲中冷,甚愦愦!

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

恨不暂面。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