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注释

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简介

这首七言绝句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但这恰恰是诗人的真情流露,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荔枝四首

〔曾巩〕 〔宋〕

剖见隋珠醉眼开,丹砂缘手落尘埃。

谁能有力如黄犊?

摘尽繁星始下来。

荔枝四首

〔曾巩〕 〔宋〕

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绛纱新。

千门万户谁曾得?

只有昭阳第一人。

荔枝四首

〔曾巩〕 〔宋〕

绛縠囊收白露团,未曾封值向长安。

昭阳殿里才闻得,已道佳人不奈寒。

荔枝四首

〔曾巩〕 〔宋〕

金钗双捧玉纤纤,星宿光芒动宝奁。

解笑诗人夸博物,只知红颗味酸甜。

北归三首

〔曾巩〕 〔宋〕

终日思归今日归,着鞭鞭马尚嫌迟。

曲台殿里官虽冷,须胜天涯海角时。

夜出城南祷雨

〔曾巩〕 〔宋〕

海天重叠四山云,半出星辰亦半昏。

上得篮舆是中夜,两街灯照九重门。

城南二首

〔曾巩〕 〔宋〕

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景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城南二首(其一)

〔曾巩〕 〔宋〕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夜出过利涉门

〔曾巩〕 〔宋〕

红纱笼烛照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

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

正月六日雪霁

〔曾巩〕 〔宋〕

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明日杏园应烂熳,便须期约看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