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护法·第一节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

’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

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

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

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

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

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

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

感荷师恩,顶戴无已。

并奉磨衲袈裟⑥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书说:“朕已经迎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皇宫中供养,在日理万机的空闲时间,每天钻研学习一点佛法。两位大师推让说:‘南方有一位慧能大师,受弘忍大师密传的衣钵佛法,得到以心传心的法门,可以向他请教。’现在派遣内侍薛简驰马捧诏旨去迎请您,希望大师能大发慈悲,赶快来京城。”慧能大师向来使呈交了一封称病辞谢的表章,表示愿意在山林里终老。薛简说:“京城的禅师大德们都说,要想得到佛道的真谛,必须打坐学习禅定,不经过禅定的功夫而获得觉悟解脱的,还从来没有过。不知道大师您所讲说的佛法宗旨是什么?”大师说:“佛道是从内心得到觉悟,哪里是靠打坐呢。佛经上说,如果说如来佛是从坐、卧中得道,那是邪门歪道。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无处可来,也无处可去,没有生也没有灭,这就是如来真正的清净禅意。一切法门本质上都是空寂,这就是如来真正的清净打坐禅修。其深奥的境界无法作有形的证明,岂是打坐所能包括的?”薛简说:“弟子回到京城,主上必然要问我,请大师大发慈悲,指示佛法的要旨,我好禀报两宫的圣上,并告知京城里修学佛道的人。这就像一盏灯又点亮了千百盏灯,让黑暗都变成了光明,光明普照无有穷尽。”大师说:“佛道无所谓光明和黑暗,明暗是代谢变化的意思。所谓光明普照无有穷尽,其实也是有尽头的,因为光明和黑暗是相对而存在的两个名称。所以《净名经》上说:佛法是不能比喻的,因为佛法不是相对而存在的。”薛简说:“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烦恼,修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照耀破除烦恼,那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又怎么能解脱呢?”大师说:“烦恼就是菩提,它们并不是两个东西,二者并没有区别。如果想用智慧来照破烦恼,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初级的看法,是坐羊车鹿车的阶段,真正的大慧根大智慧,都不是这样看的。”薛简问:“大乘境界的见解是什么?”大师说:“明和无明,凡夫俗子们看做两个东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们没有区别。没有区别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在凡俗的地位不会减少,在圣贤的地位也不会增加,停留在烦恼中不会因此而迷乱,到了禅定的境界中也不会因此而空寂。它是不会中断也不会永恒的,不来也不去的,不在中间,也不在内部或外部,不生也不灭,它的性质和表相如一,总是存在而没有变化,它的名字叫道。”薛简问:“大师说不生也不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大师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用灭来停止生,用生来显示灭,这样的灭等于不灭,这样的生等于不生。我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本来就没有生,现在也就无所谓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是不同的。你如果要想获得佛法要领,只要对一切善和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之本体了,那时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薛简受了大师指教,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行礼告别大师,返回皇宫,把大师说的话上奏。还饷资粮那一年九月三日,朝廷有诏旨下发对大师给予表扬:“慧能大师因年老多病而辞谢进宫召请,他留在民间为朕修行佛道,这是在为国家种福田修功德。大师就像《净名经》里的维摩居士一样,托病在毗耶城,阐扬大乘教法,传授各位佛的教义,宣讲不二的法门。薛简带回了大师传授的如来智慧,朕多年行善积德,种下善根,才有这样的果报,幸遇大师出世,让朕顿悟了上乘的智慧。感谢大师的恩惠,感激无限。奉上磨衲袈裟和水晶钵盂,敕命韶州刺史重新装修佛寺,并赐大师旧居寺庙为国恩寺。”


注释

神龙元年:神龙是武则天年号,唐中宗沿用,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上元日:阴历正月十五。 中宗:唐中宗李显,武则天之子,683年即帝位,684年被武则天废黜,705年复辟。 安秀二师:安;指嵩山少林寺慧安;秀,指玉泉寺神秀。 内侍:皇宫内庭的侍卫,当指太监。 磨衲袈裟:一种名贵的袈裟,据说是高丽国(朝鲜)所出产。


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付嘱·第一节

〔慧能〕 〔唐〕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

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

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

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用由何等?

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六祖坛经·付嘱·第二节

〔慧能〕 〔唐〕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

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

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

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馀问悉皆如此。

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六祖坛经·付嘱·第三节

〔慧能〕 〔唐〕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

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

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

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

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

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六祖坛经·付嘱·第四节

〔慧能〕 〔唐〕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谶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

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婆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孥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慧能是为三十三祖。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六祖坛经·付嘱·第五节

〔慧能〕 〔唐〕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自性平等,众生是佛。

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

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已今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

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

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

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

”奄然迁化。

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

”时香烟直贯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

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

流传《坛经》,以显宗旨。

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六祖坛经·顿渐·第三节

〔慧能〕 〔唐〕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远将得本来否?

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是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

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

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

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

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

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

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馀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宏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

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六祖坛经·顿渐·第二节

〔慧能〕 〔唐〕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

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

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警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

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

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

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

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

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

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六祖坛经·顿渐·第一节

〔慧能〕 〔唐〕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

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②。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彼说如此。

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

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也。

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见有迟疾。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

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

乃呈一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

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六祖坛经·机缘·第八节

〔慧能〕 〔唐〕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

无心入耶?

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

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隍后礼辞,后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曰:“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

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师乃以衣酬之。

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

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坛经·机缘·第七节

〔慧能〕 〔唐〕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

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

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