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哲理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前去见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往:前往。 (8)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9)止:栖息。 (10)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1)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12)于是:在这时。 (13)鸱(chī):猫头鹰。 (14)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恐吓。 (15)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16)三:虚指,多次。 (17)发于南海:于,从。 (18)飞于北海:于,到。 (19)子:你,指代惠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大道之行也

〔孔子〕 〔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 〔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序

〔释迦牟尼〕 〔周〕

真言炉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净意业真言:唵,嚩日啰怛诃贺斛。

净身业真言:唵,修哆利,修哆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净三业真言:唵,娑嚩婆嚩秫驮,娑嚩达摩,娑嚩婆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南无三满哆,毋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发愿文: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我今发宏愿,持此药师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亲觐大慈父,殷勤闻真谛,学习狮子吼,回返娑婆地,度众脱苦海,弘法利群迷。

药师佛赞:皈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广愿渡诸含生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奉请十二药叉大将奉请宫毗罗大将奉请伐折罗大将奉请迷企罗大将奉请安底罗大将奉请额你罗大将奉请珊底罗大将奉请因达罗大将奉请波夷罗大将奉请摩虎罗大将奉请真达罗大将奉请招杜罗大将奉请毗羯罗大将奉请八菩萨奉请文殊师利菩萨奉请观世音菩萨奉请得大势菩萨奉请无尽意菩萨奉请宝檀华菩萨奉请药王菩萨奉请药上菩萨奉请弥勒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三称)南无药师会上佛菩萨(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释迦牟尼〕 〔周〕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

又难得善本。

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

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

以为金山常住。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

之奇为之言曰。

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

而其多至于五千卷。

方其正法流行之时。

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

至于像法末法之后。

去圣既远。

人始溺于文字。

有入海算沙之困。

而于一真之体。

乃漫不省解。

于是有祖师出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以为教外别传。

于动容发语之顷。

而上根利器之人。

已目击而得之矣。

故云门至于骂佛。

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

皆此意也。

由是去佛而谓之禅。

离义而谓之玄。

故学佛者。

必诋禅。

而讳义者。

亦必宗玄。

二家之徒。

更相非而不知。

其相为用也。

且禅者。

六度之一也。

顾岂异于佛哉。

之奇以为。

禅出于佛。

而玄出于义。

不以佛废禅。

不以玄废义。

则其近之矣。

冉求问闻斯行诸。

孔子曰。

闻斯行之。

子路问。

闻斯行诸。

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岂有常哉。

救其偏而已。

学佛之敝。

至于溺经文惑句义。

而人不体玄。

则言禅以救之。

学禅之敝。

至于驰空言玩琦辩。

而人不了义。

则言佛以救之。

二者更相救。

而佛法完矣。

昔达磨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

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至五祖。

始易以金刚经传授。

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

而问其所从来。

客云。

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

五祖大师常劝僧俗。

但持金刚经。

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

始于五祖。

故金刚以是盛行于世。

而楞伽遂无传焉。

今之传者。

寔自张公倡之。

之奇过南都谒张公。

亲闻公说楞伽因缘。

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

一日入琅琊僧舍。

见一经函。

发而视之。

乃楞伽经也。

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

笔画宛然。

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

之奇闻。

羊叔子五岁时。

令乳母取所弄金镮。

乳母谓之。

汝初无是物。

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

探得之。

主人惊曰。

此吾亡儿所失物也。

云何持去。

乳母具言之。

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

白乐天始生七月。

姆指之无两字。

虽试百数不差。

九岁谙识声律。

史氏以为笃于才章。

盖天禀。

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

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

其为世数。

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

不能算之矣。

然以沦于死生。

神识疲耗不能复记。

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

举登侍从。

秉钧轴出入朝廷。

逾四十年。

风烈事业。

播人耳目。

则其前身。

尝为大善知识。

无足疑者。

其能记忆前世之事。

岂不谓信然哉。

故因读楞伽新经。

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

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品。

祖师达磨。

以付二祖曰。

吾观震旦所有经教。

惟楞伽四卷。

可以印心。

祖祖相授。

以为心法。

如医之难经。

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

后世达者。

神而明之。

如盘走珠。

如珠走盘。

无不可者。

若出新意。

而弃旧学。

以为无用。

非愚无知。

则狂而已。

近岁学者。

各宗其师。

务从简便。

得一句一偈。

自谓子证。

至使妇人孺子。

抵掌嬉笑。

争谈禅悦。

高者为名。

下者为利。

余波末流。

无所不至。

而佛法微矣。

譬如俚俗医师。

不由经论。

直授方药。

以之疗病。

非不或中。

至于遇病。

辄应悬断死生。

则与知经学古者。

不可同日语矣。

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

或捷于古人。

因谓难经不学而可。

岂不误哉楞伽义趣幽耳少。

文字简古。

读者或不能句。

而况遗文以得义。

忘义以了心者乎。

此其所以寂寥于世。

几废而仅存也。

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

以广大心。

得清净觉。

庆历中尝为滁州。

至一僧舍。

偶见此经入手。

恍然如获旧物。

开卷未终。

夙障冰解。

细视笔画。

手迹宛然。

悲喜太息。

从是悟入。

常以经首四偈。

发明心要。

轼游于公之门。

三十年矣。

今年二月过南都。

见公于私第。

公时年七十九。

幻灭都尽。

惠光浑圜。

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

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

且以钱三十万。

使印施于江淮间。

而金山长老。

佛印大师了元曰。

印施有尽。

若书而刻之则无尽。

轼乃为书之。

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

求善工刻之板。

遂以为金山常住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夸父逐日

〔无名氏〕 〔周〕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周〕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周〕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