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

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

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先生说:“现在从事我‘格物’学说的人,大多只限于言论上,更何况从事口耳之学的人,能不这样吗?天理、人欲,其精微之处必时刻省察克治,才能逐渐领悟。现在人们在言谈之中,虽然嘴里讲着天理,不知道心中刹那间藏着多少私欲。私欲暗长但不自知的情况,即使用功去体察尚且发现不了,更何况仅仅空口白说,怎么能全部认识呢?现在只顾讲着天理却不去遵循,谈着私欲而任其留存不知道去除,这怎么是我‘格物’‘致知’的学说呢?后世的学子,顶多也是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一

〔王守仁〕 〔明〕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二

〔王守仁〕 〔明〕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 曰:“然。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三

〔王守仁〕 〔明〕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

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四

〔王守仁〕 〔明〕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此即‘诚意’之事。

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

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

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五

〔王守仁〕 〔明〕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明明德’。

虽‘亲民’亦明德事也。

“明德”就是己心之德,就是仁。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倘若有一物失其所,即为我的仁还有不完善处。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九

〔王守仁〕 〔明〕

“心外无物。

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八

〔王守仁〕 〔明〕

“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

冲漠无朕者,‘一’之父。

万象森然者,‘精’之母。

‘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七

〔王守仁〕 〔明〕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

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六

〔王守仁〕 〔明〕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六十五

〔王守仁〕 〔明〕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过去与未来事,思之何益?

徒放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