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宦者传论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

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

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这来源比妇女的祸患还要深。 妇人女子,不过使君王好色罢了。但是宦官的危害,并非在某一处或某一件事情。因为宦官做事情,经常在君王左右,亲近服侍。他们的心思专一,善于忍耐。能讨好以迎合君王的心意,能在小处表现诚实以稳固君王的心,使得君王必定相信而亲近他们。等到取得君王的信任,然后拿福祸来恐吓君王把持朝政。这时虽然有忠臣贤士罗列在朝廷,而君王以为离自己疏远。宦官却服侍起居饮食,不离自己前后左右,显得更为亲近可靠,所以在君王前后左右的宦官日益亲近,忠臣贤士日益疏远,君王的势力日益孤立。势力越孤立,则恐惧祸乱的心情一天天更厉害,而把持君王的宦官,地位日益牢固。国家的安危出于他们的喜怒,祸患隐伏于宫门帷幄之中。这样昔日所谓可以依赖信任的人,就是现在起祸为患的。待君王觉得祸患已深,想与被疏远的忠臣贤士策划,除掉左右亲近的宦官,但事情和缓则培养祸乱越深;事情急促,则宦官挟持君王为人质,这时虽然有圣贤的智慧,也不能与之谋划。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实行,实行了也不能成功。如果事情发展走了极端,则两败俱伤,所以大的祸患导致国家灭亡,小的祸患导致君王身死,而使奸雄借机起事,围捕宦官一党,将他们斩尽杀绝来快愉天下人之心才罢休。以前史书上所记载的关于宦官的祸患,常常就是这样,并不是一朝一代如此。 为君王的人,也不想养祸患在宫内,而疏远忠臣贤士于宫外,只是渐渐积累而时势使他那样。女色的媚惑人,如果不幸而不觉悟,那么祸患就会来临。假使他一旦觉悟,揪起头发,将她驱逐就可以了。宦官为祸患,虽然想悔悟,但时势使君王不能将他们赶走,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宦官的祸患深于女色的祸患”,即指如此。怎么能不引以为戒呢?


注释

宦者:即宦官。也叫太监,是一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是皇帝最亲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窃取大权。 女祸:古代史书中称宠信女子或女主执政败坏国事为女祸。 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近而习:亲近熟悉。 专而忍:专一隐忍,不露真情。 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欢的小事。 中:合。 小信:指一些貌似忠心耿耿的小动作。 固:稳住。 硕士:贤能之士,学问渊博的人。 帷闼(tà):泛指皇帝居住的后宫。帷,帐幕;闼,宫中小门。 质:抵押品。 奸豪:奸雄,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 资:口实,资本。 抉(jué):剔出、剜出。 “此前史所载”句:关于奸豪诛杀宦官的史实,最典型的为汉、唐两朝。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郎中董卓入京。董卓入朝后,大肆诛戮宦官,并乘机自称相国,一时人心惶惶。其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讨卓,形成混乱局面。唐昭宗时,宦官把持朝政,宣武节度使朱温乘机进军长安,尽杀诸宦官,并迫使皇帝封他为梁王。不久,朱温便废帝自立。 捽(zuó):抓,揪住。 唐昭宗之事:唐昭宗经常狂饮,喜怒无常,密谋尽诛宦官。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假托皇后的命令,立太子,囚禁昭宗,想尽诛百官后,再弑昭宗。后来都将孙德昭等斩王仲先,杖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以后朱全忠利用诛宦官的机会,弑昭宗,灭了唐朝。


简介

《五代史·宦者传论》由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所写,该文通过论述宦官制度的各种弊端说明君主应提高警惕,防止宦官作乱于内而导致国家衰亡的道理。该文也是作者史论中的名篇之一。 欧阳修擅长写史论,该文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清人吴楚材誉之为“可为千古龟鉴”,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说文章对于历代帝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以宦官制度这一结症给国家带来的危害立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加上作者的生花妙笔,使文章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是《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讲宦官之害,深于女祸。文章详细描述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从而警告帝王们不要渐积养祸。其实,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帝王骄故里淫逸,又要防止大臣们的野心,势必依赖一批逢迎残忍的小人。所以自秦而汉,自唐而明,宦官之祸,愈演愈烈。该文的篇幅虽不长,但层次较多,分析详尽,而且夹叙夹议,从容不迫,确属功力不凡。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本文把“乱人之国”的根源归咎于宦官、女祸,这种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只能说明作者在思想上具有局限性。



望江南·大石

〔周邦彦〕 〔宋〕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

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

泰州海宁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宋〕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

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噫!

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

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

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乎!

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

夫人李氏。

子男瓌,不仕。

璋,真州司户参军。

琦,太庙斋郎。

琳,进士。

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

呜呼许君!

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御街行

〔无名氏〕 〔宋〕

霜风渐紧寒侵被。

听孤雁、声嘹唳。

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

披衣起。

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

塔儿南畔城儿里。

第三个、桥儿外。

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

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句其一

〔李清照〕 〔宋〕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

〔辛弃疾〕 〔宋〕

对花何似?

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

欲笑还愁羞不语,惟有倾城娇韵。

翠盖风流,牙签名字,旧赏那堪省。

天香染露,晓来衣润谁整。

最爱弄玉团酥,就中一朵,曾入扬州咏。

华屋金盘人未醒,燕子飞来春尽。

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

醉中休问,夜深花睡香冷。

义田记

〔钱公辅〕 〔宋〕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

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

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

妻之族,无冻馁者。

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

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

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

况于施贤乎!

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

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

况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宋〕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

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

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

先其急,后其缓。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

嘉祐八年,刻于石。

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

」呜呼!

可不惧哉!

纵囚论

〔欧阳修〕 〔宋〕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馀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行香子

〔赵鼎〕 〔宋〕

草色芊绵。

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晚眺

〔苏轼〕 〔宋〕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